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

小小螺旋藻 形成大產業(走特色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 張 棖
2022年11月17日07: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數千座長約110米的跑道式養殖大棚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射出奪目光彩……這裡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的螺旋藻產業園。在養殖大棚內,深綠色的池水不斷循環流動,記者俯身觀察,隻見透明的水中有著數不清的點點綠色。

“這就是螺旋藻,你可別小看這一個個綠色小點,每個小點都是由上百株螺旋藻抱團形成的。”鄂托克旗農牧局副局長郝貴斌向記者介紹道。螺旋藻又稱藍藻,屬於微藻,肉眼一般不可見,在顯微鏡下觀察為螺旋形,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活性物質。螺旋藻適應能力強,生命力旺盛,距今已有35億年的歷史,最初生長於熱帶高溫的鹼水湖中。1995年,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喬辰帶領的螺旋藻課題組在鄂托克旗的鹼湖中發現了中國自己的螺旋藻藻種——鄂爾多斯鈍頂螺旋藻藻種。

“作為特有螺旋藻藻種,該藻種適宜在鄂爾多斯高原馴化繁育。鄂托克旗光照充足,地下水資源豐沛、水質優良,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合螺旋藻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繁育。”郝貴斌說。為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生產,鄂托克旗依托當地豐富的天然鹼資源和優質螺旋藻藻種,對相關企業進行統一規劃部署,於2009年建成螺旋藻產業園並順利投產。

“螺旋藻為單細胞裂殖生長,每個養殖大棚以4天為一個周期,達到一定生長密度即可採收。”園區企業內蒙古藍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張玉慧介紹。養殖大棚均有地下管道與生產車間相連,達到採收標准后的螺旋藻液通過管道引流入車間,經過自動化過濾、清洗、烘干等流程后,制成螺旋藻粉,每個大棚每年可生產優質螺旋藻粉1噸左右。而過濾液經過相關處理符合標准后繼續循環使用。

為提升螺旋藻產品附加值,園區企業還對螺旋藻粉進行深加工,除食品螺旋藻片劑、膠囊外,還制作成螺旋藻面膜、螺旋藻奶昔等。同時,園區企業還不斷探索科技創新,以螺旋藻粉作為原料,通過浸泡、壓濾、超濾、濃縮、提純等流程,制作藻藍蛋白、多糖以及多肽等螺旋藻提取物,用於食品、醫療、美妝著色行業等。“最初我們每10噸螺旋藻粉才能提取1噸藻藍蛋白,如今提取效率提高1倍。”張玉慧說。2021年,園區生產螺旋藻粉達5000噸,佔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全球總產量的30%以上,生產螺旋藻片400余噸,藻藍蛋白粉80余噸。

在園區企業加力公司內蒙古自治區螺旋藻養殖與加工研究開發中心,科研人員正通過顯微鏡對選出的鈍頂螺旋藻藻種進行試驗,對其生長速度、形體穩定遺傳等進行中試。“因為藻種經過一段時間的繁育都會產生退化,每2到3年就需適時更換,所以我們會在實驗室選育新的藻種,隨后在育種棚、繁育基地擴大生產后,將藻種免費提供給園區企業。”鄂爾多斯市加力螺旋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喬佔山介紹。

作為由園區管委會資金支持建立的研究開發中心,該中心免費為園區內企業提供各類技術服務支持。“我們還與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斷提升研發能力與技術水平,選出好的藻種,保証品質穩定、產出高效。”喬佔山說。據統計,過去每個養殖大棚可產出藻粉600—700公斤,經過藻種選育,如今每個大棚可產出藻粉1000—1200公斤。

“近年來,鄂托克螺旋藻獲得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並成功入選第二批中歐地理標志互認產品名錄,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郝貴斌告訴記者,園區企業還積極帶動周邊嘎查村農牧民參與就業,幫扶發展村集體經濟,同時修復沙地,實現經濟、生態雙收益。“下一步,我們將立足實際,找准螺旋藻產業發展定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走規模化高質量發展道路,全力把螺旋藻園區打造成為國家級現代農牧業科技產業園。”郝貴斌表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11月17日   第 10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