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自治區“擔當作為好干部”徐宏偉:責任始終在心中

2022年10月25日08:4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徐宏偉在操作測流設備。

  深秋時節,河套灌區已進入秋澆的關鍵時期。9月28日早晨剛上班,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徐宏偉就來到河套灌區灌溉水量調度中心檢查秋澆,對值班人員提出一些注意事項,通知各基層單位進一步加強運行維護工作,保障秋澆期間系統的正常運行。

  在徐宏偉的帶領下,近年來河套灌區供排水、灌區信息化等工作快速發展。走進河套灌區灌溉水量調度中心,最醒目的就是50米長的數字牆,160平方米的實體實時數字沙盤,還有正在運行的“灌溉水量調度系統”和模型算法等軟件系統。這些軟硬件系統完成各類數據資源整合和數據分析,共同構成了河套灌區信息化工程的中樞大腦。

  自建的水利專網是灌區信息化工程的神經網絡,各類水情信息採集系統是灌區信息化工程的耳目。有了這些基於信息技術的大腦、神經、耳目,灌區徹底結束了完全依賴人工傳遞記錄水情信息的歷史,實現了聯合、實時、精確監測調度,為保障巴彥淖爾市農業灌溉安全、高效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實時運行數據和狀態信息,體現著河套灌區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同時也能感受到信息化系統帶來的震撼。但是這些數據採集、傳輸過程的實現並不容易。

  河套灌區地勢平坦,屬自流灌溉、渠道多泥沙灌區。灌區如何實現自動化測流是困擾人們幾十年的技術難題,也是國內外公認的技術難題。幾十年以來,仍舊使用人工施測,測量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但是測流的自動化程度和准確性涉及到廣大用水戶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灌區管理單位的科學調度與安全運行。徐宏偉主動承擔起這項技術攻關任務,動手寫程序、調試設備,夜以繼日地在渠道上測試,從國內外引進了若干種前沿技術和設備,嘗試各種方法,抓住河套灌區“多泥沙,緩坡降,變幅大,漂浮物多,精度要求高”的特點和要求,探索最適合河套灌區的設備。經過多年不斷努力、不斷創新,終於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截至2019年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發完成了干渠渠底、閘底固定式測流系統及直口渠工業機器人測流系統,為全灌區實現全自動化測流儲備了7種解決方案。過去每天人工施測30-120分鐘的工作量縮短為機器1.5秒自動採集。

  為了早一天把信息化成果帶到生產一線,徐宏偉無數次通宵達旦,經常很晚才走出辦公大樓,或者半夜才下鄉回來進入大樓,保安人員都記住了他。有一天他夜裡走出樓門時,一名打著手電筒的保安師傅突然說了一句:“天天這麼晚才走,你真是黨的好干部。”這句來自普通群眾朴實的贊揚和鼓勵讓他特別感動,備受鼓舞。

  徐宏偉把自己過去一個人積累的資料和程序全部分發給團隊,將自己的業務技能傳授給了周圍的青年技術人員,為全系統培養了一批既懂水利專業又懂信息化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使他們成為灌區信息化系統運行管理的技術骨干力量。團隊獲得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示范性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26項集體榮譽。

  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信息化科科長姜杰說:“徐主任在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思路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他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釘釘子精神’和清晰的工作思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2020年11月,徐宏偉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並且先后獲得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等40多項榮譽。參加工作后,20多年堅守在水利行業生產管理一線,有感情,有激情,愛崗敬業,業績突出,彰顯了一名優秀青年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作為一名水利行業的專業技術干部,我熱愛我的工作,我將進一步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立足於本職崗位,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提高水資源的科學調度水平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積極做好農業灌溉服務,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助力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為河套灌區的流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徐宏偉堅定地說。(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