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生態環境

清水河:怎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22年09月04日07:5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一陣秋雨過后,走進清水河縣青龍洞山,迷蒙的霧色裡,滿目青翠,宛若一幅絕美的水墨畫。誰能想到,這裡曾經溝壑縱橫、滿目荒涼?

  “過去站在這裡,滿眼都是荒山禿嶺。從1983年開始,歷經幾十年的生態治理修復,截至目前,青龍洞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8.6%,山中常見狍子、狐狸、野兔、野雞等野生動物出沒。”站在青龍洞山觀景台,護林員徐榮生指著遠處郁郁蔥蔥的林海對記者說。

  沙海變林海,荒山變綠嶺。2017年,清水河縣將青龍洞山規劃建設為生態文明教育現場教學點,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游客“打卡地”。

  青龍洞山只是清水河縣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聚焦“生態立縣、生態優縣、生態興縣、生態強縣、生態富民”的總目標,清水河縣在用好用足生態環境優勢上下深功夫,走實走穩“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強縣富民之路。

  2022年上半年全縣主要經濟指標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12億元,同比增長245.3%,增速居呼和浩特市第二,全區第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0億元,同比增長4.8%,實現“由負轉正”,增速居全市第二,全區第三﹔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35元,同比增長5.9%,增速居全市第一……

  清水河畔,“綠水青山”正在走向“金山銀山”,一幅生態美、產業旺、文旅興、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徐徐鋪展。

  好生態帶來好“錢景” 全域旅游風生水起

  “過去山上都是裸露的沙石,一到下雨天,泥石流就順著山坡漫灌下來,侵襲山腳下的村庄。現在通過植樹造林工程,這一整片山都是綠油油的。”石人背護林隊隊長李虎元感慨地說。

  2001年,清水河縣抓住被列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的機遇,啟動實施石人背生態治理工程,一場場聲勢浩大的植樹造林大會戰打響。僅用1年時間,3.8萬畝荒山披上綠裝。

  如今,站在石人背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高高的瞭望塔上,舉目遠眺,一抹抹翠綠在山間肆意流淌,美景盡收眼底。石人背、平頂山、二路也山、木瓜溝、鷹嘴山、城關北山六大流域生態治理工程串聯成片,50萬畝人工林綠染南山,構成清水河縣中部綠色屏障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經過多年持之以恆的治理,今天的清水河縣,森林保有量從5500畝增加到131.1萬畝,森林覆蓋率從0.1%提高到31.01%﹔草地面積173.7萬畝,草地覆蓋率41.09%……在這方山清水秀之地,生態優勢正在轉變為發展優勢。

  說起開辦農家樂,北堡鄉老牛坡村村民韓連生打開話匣子。

  “2017年6月,老牛坡紅色教育基地正式啟動。借著這個機會,我開辦了老牛坡村第一家農家樂,當時條件很簡陋,隻有一間房,連桌椅都是東拼西湊的。”韓連生說。

  當年,韓連生的農家樂接待了1400多人,純收入3萬多元。3萬元,讓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韓連生一舉摘掉“貧困帽”,吃上了“生態飯”。在他的帶動下,2018年,老牛坡村及周邊村鎮相繼開辦了10余家農家樂。依托革命老區老牛坡村的紅色資源,越來越多的村民實現了增收致富。

  2021年,韓連生新建了6間房,新換了桌椅等設施。“現在我不僅腰包鼓了,精神狀態也明顯變好了,這都是好生態帶來的紅利。”談起現在的生活,韓連生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我的農家樂雖然能容納更多人了,但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提供住宿,下一步我打算開辦民宿。”65歲的韓連生對未來充滿憧憬。

  好生態帶來好“錢景”。然而,對於當地人來說,享受到的生態紅利可不僅如此。

  依托生態資源稟賦,清水河縣正積極打造“首府南部黃河景觀文化旅游帶”,推進全域旅游,著力擦亮清水河縣的“生態名片”:總投資1.37億元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和用地預審,正在同步進行建設用地報批和初步設計招投標等工作﹔總投資1.2億元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正在開展項目立項工作﹔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正在積極創建5A級國家旅游景區,同時大力整治景區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游客服務中心、建設通用機場及廟區碼頭等基礎設施。

  南靠長城,西瀕黃河,清水河縣因地制宜念好“黃河經”、打好“生態牌”、唱好“長城戲”,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康庄大道。

  好生態催生大產業 特色品牌越叫越響

  走進內蒙古蒙清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展台上幾十種雜糧產品令人眼花繚亂。“這裡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蒙清農業創客中心負責人許佔祥自豪地說。

  綠色雜糧是清水河縣的地域符號和產業品牌,谷、糜、黍、豆等優質雜糧年均播種面積50萬畝以上,佔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的“半壁江山”。作為本土企業,蒙清農業始終致力於把清水河的雜糧產業做大做強。

  “多年來蒙清食品不斷創新雜糧在更多場景的應用。目前推出包括家庭類、功能類、應季類、粗糧即食類共12個系列、31個品類、100余款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暢銷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許佔祥說。

  小雜糧走向大市場,好生態催生大產業,特色農業品牌越叫越響。依托當地天然、綠色的生態資源優勢,清水河縣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大批叫得響的生態產業。

  清水河縣耕地面積97萬畝,其中坡梁旱地面積89.6萬畝、水澆地面積7.4萬畝,是內蒙古優質特色雜糧主要產區。按照“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要求,清水河縣高標准打造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做強做優做大綠色雜糧優勢產業,不斷提升雜糧生產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

  在清水河縣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一座座標准化廠房拔地而起,一個基礎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加工園區初具雛形。

  “園區已與蒙清、博煜、蒙宏、優慕等4家企業簽訂框架協議,把綠色生態理念貫穿生產各環節,引導周邊農戶廣泛參與企業生產,帶動周邊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園區負責人李永斌介紹。

  目前,清水河縣正在以“小香米、黃米、米醋、胡油、海紅果、花菇”6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經過中國“一鄉一品”認証授牌的清水河豆腐等農特產品為“底牌”,以打造“窯上田”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為目標,加快推進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推動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糧油加工等綠色農產品深加工,助推縣域農牧業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

  “2017年,我們在全縣范圍啟動實施了‘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建設項目,重點發展以海紅果、大杏、沙棘、歐李等為主的優勢特色經濟樹種。目前,山楂片、果丹皮、沙棘飲料、果醬、海紅果汽水等深加工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廣受好評。”清水河縣林草局建設中心主任董耀先說。

  立足綠色產業轉型發展,清水河縣加快推進林業生態建設轉型升級,大力培植經濟林產業。如今,全縣經濟林面積達88萬畝,已發展成為穩定增收的綠色產業。還積極鼓勵和支持廣大農戶、種植大戶、村集體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縣林下種植面積2.765萬畝,主要種植蘑菇、黃芪、香菇、紫花苜蓿等﹔林下養殖面積1.141萬畝,主要養殖雞、鵝、藏香豬、鹿、蜜蜂等。

  好生態引來金鳳凰 項目建設動能澎湃

  “生態的改善提升了當地的投資價值,當地政府也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營商環境,促使企業在這裡投資興業。”這是選擇清水河的企業家們的共同心聲。

  今年以來,清水河縣緊緊圍繞生態環保、綠色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循環工業、新能源等“六大優勢產業”,按照“立足資源優勢、狠抓結構調整、融入新區規劃、承接產業轉移、量力而行建設、科學推進發展”的思路,多形式多途徑廣泛擇優招商。

  “所謂的‘擇優招商’就是選擇那些真正實力強、貢獻大的企業入駐,從‘招商引資’變成‘招商選資’,更加注重招商的質量和效益。”清水河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青說。

  好生態引來金鳳凰,好環境招來好項目!蓬勃發展的清水河縣吸引了大批企業和項目在此安營扎寨,尤其是一批清潔能源項目競相上馬,蒙西托克托外送200萬千瓦風光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9日,蒙西托克托外送200萬千瓦風光項目在清水河縣正式開工,項目規劃容量100萬千瓦,預計總投資49億元。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電25億千瓦時以上,節約標煤超過7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200萬噸。

  時隔19天,另一個清潔能源項目大唐清水河萬家寨200兆瓦風水互補項目破土動工。項目擬建設30台6.7兆瓦風機,預計12月底全部投產發電。目前,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戰略定位,清水河縣充分發揮資源、區位的比較優勢,加快構建集約高效清潔能源產業鏈,加快建成500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推動風光水氫多種能源協同互補,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落地更多大項目、好項目,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為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質量、擴大規模,清水河縣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服務、全員參與”的招商引資新格局,充分發揮6個招商專班作用,特別是圍繞已落地項目精准開展上下游、左右側產業鏈招商以及龍頭企業招商、智慧招商,不斷補鏈、延鏈、強鏈。

  按照規劃,清水河縣今年計劃實施72個重點項目,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9個,投資額達209.62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3個,其中,落地項目完成投資不少於25億元。截至目前,已簽約三峽能源清水河縣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26個,協議投資762.52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9個﹔已落地蒙能環保新能源材料與綠色纖維循環利用源網荷儲等14個項目,協議投資36.72億元,下半年預計完成投資13億元。

  一個個項目簽約落地,猶如一顆顆“金種子”扎根生長,讓清水河經濟發展有了“底兒”,激發起全縣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清水河人相信:與綠色同行、與自然共贏,就一定能從“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記者 許曉嵐 鄭學良 康麗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