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包頭

包頭:“小屋子”的“大能量”

2022年08月15日07:5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張淑芬正在縫紉。 張鑫 攝

  “大姐,您這兒有沒有打氣筒?借我用一下,我的電動三輪車車胎快沒氣了。”隻見一位五旬男子掀起門帘,走進位於包頭市白雲鄂博礦區礦山路一間臨街小屋子,邊擦著汗邊焦急地問。

  “有,有,咱這兒修三輪車、自行車的工具都有。”說著,小屋子主人張淑芬一瘸一拐地走到櫃子旁,拿出打氣筒,笑盈盈地遞給這位男子,“不急,先喝口水再打氣唄。”

  張淑芬是白雲鄂博礦區寶山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今年52歲。1歲時,她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痺症致使一條腿殘疾,9歲時,隨父親從河北來到白雲鄂博。由於身體原因,張淑芬堅持上完初中就輟學了,然后到一家裁縫店當了學徒。之后,她在白雲鄂博鐵礦福利廠當了工人,2014年福利廠倒閉,失業后的張淑芬去飯店洗過碗,在路邊擺過攤兒,到雜貨店理過貨,生活過得顛沛艱辛。

  幫扶殘疾人就業、創業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張淑芬年齡不大、意志堅強、性格隨和,自行干點事養家糊口不成問題。於是,寶山社區把門口一間20余平方米的小屋子騰出來讓她開個水站,一方面方便附近居民打水,一方面她還能有一份穩定收入,房租、暖氣費全免,她隻承擔水電費。

  不久,在大家的幫扶下,張淑芬的小水站開業了。本著感恩、回饋社會的心,張淑芬薄利多銷,開業不久就吸引了周邊不少顧客。看到屋子裡還剩余不小空間,大家又紛紛出謀劃策,讓張淑芬進點兒日常用品辦個小賣部。緊接著,社區廢棄的舊貨架搬進來了,各類小貨品也有商家送上門了,就這樣,張淑芬的小買賣做得紅紅火火。

  “大姐,你這兒有沒有針線,能幫我縫補一下嗎?”一天,有位小伙子買水后突然返身問張淑芬。原來,這位小伙子嶄新的工服破了好大一個洞。

  “你等下,我一會兒就來幫你補。”熱心的張淑芬跑回家把她在裁縫店學徒時剩余的針線拿到店裡,不幾分鐘就幫小伙子補好了衣服。這位小伙子感動地說:“張大姐,你真是我們礦山工人的親大姐。”

  由於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張淑芬自然忙了起來,盡管收入有限,但總算有活干、有人幫、有盼頭。她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和鄰裡們的關照,我的日子不可能越來越好,所以,我得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於是,張淑芬的這間小屋子又擺進了舊桌椅、小凳子,放進了雨傘、鉗子、充電器、血壓計等常用的器具,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和周邊群眾提供歇腳、歇雨、充電和飲水的便利。

  就這樣,這間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兼職了愛心水站、暖心縫補鋪、戶外勞動者服務站、便民服務站、“百姓說事點兒”等多重角色,區委、區政府還授予了“紅色蓄能站”牌匾。

  “前天送外孫上學時正趕上下雨,不是淑芬及時遞給我一把傘,爺倆可被淋夠嗆。”

  “每天來打一小桶水,順便量量血壓,還能跟鄰裡們見見面兒、嘮嘮嗑兒,淑芬這地兒真不賴!”

  說起張淑芬,說起這間小屋子,居民們總是贊不絕口。對此,張淑芬只是默默一笑,“我雖然是個殘疾人,但我幫助的大部分是身體健全的人,你說我咋能不開心?”

  開心,是張淑芬每天的情感流露,更是她人生追求的直觀表達。

  寶山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劉熙臣表示,這家“紅色蓄能站”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現有服務的基礎上,充分對接重點弱勢群體需求,整合扶危濟困、創業就業、志願服務要求重點打造的愛心驛站﹔是社區黨群服務陣地體系的延伸﹔也是社區扶困、扶志、扶智的成功探索。(記者 劉向平 實習生 張鑫)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