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協百名專家科普傳播行活動獲中宣部表彰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2021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優秀團隊、服務標兵名單,推選102個項目為示范項目、102個集體為優秀團隊、102名個人為服務標兵,內蒙古科協“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活動被評為示范項目。
中共中央宣傳部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抓住用好此次推介展示活動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扶持政策,完善工作機制,推動“三下鄉”活動提質擴面、提檔升級,匯聚起農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精神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18年以來,內蒙古科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農村牧區實際和農牧民需要,依托弘揚科學家精神宣講團、科普專家團、科技志願者、科普信息員“四支隊伍”,在“三個著力”上持續下功夫,扎實開展“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等系列科普品牌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廣泛贊譽,為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農村牧區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貢獻了重要力量,樹立了鮮明導向。
著力打造科普活動品牌。在科普傳播活動開展上下功夫,連續5年開展覆蓋全區12個盟市、103個旗縣(市、區)的“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旗縣行”活動11個輪次,組織1000多位北京及自治區專家深入基層一線舉辦科普講座培訓、現場技術指導和醫療服務等4130多場次,受益群眾500多萬人次﹔每年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日活動2000多場次,受益群眾超過120萬人次。在科技教育活動開展上下功夫,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高校科學營、五項學科競賽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年參加青少年超過60萬人次﹔切實加強科技場館建設,全區旗縣以上科技館達到94個,數量排在全國前列,全區館校共建校超過700所。在科技志願服務活動開展上下功夫,每年舉辦社區科普志願服務、“送科技下鄉”志願服務、應急科普志願服務等活動3000多場次,受益人數超過110萬人次。
著力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打造“科普中國”內蒙古平台,加大“科普中國”資訊轉載推送力度,全區科普信息員累計轉載推送科普資訊6371萬篇次,排在全國第4位﹔加強鄉村、社區、校園科普e站建設,數量達到6403個,年點擊量超過5000萬次。打造科普內蒙古平台,依托央視頻、新華網、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搭建科普服務平台,每年通過平台推送科普信息5萬多條次,點擊量2000多萬次。打造4k數字電視科普內蒙古平台,覆蓋310萬用戶,每年發布科普圖文信息600多篇次、視頻400多部,點擊量500多萬次。打造“雲上科普”內蒙古平台,圍繞實際需求,開展“零時差”“零門檻”“零距離”線上科普服務,2022年年初上線以來,累計舉辦線上講座20多場次,推送科普文章5000多篇次,受益群眾5萬多人次;每年利用快手、抖音、今日頭條等平台推送科普信息、音視頻等6000多條次,點擊量1200多萬次。
著力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加強科普工作隊伍建設,組建起55人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宣講團,116支、3207人的科普專家團,1714支、13.6萬人的科技志願者隊伍,56.2萬人的科普信息員隊伍,信息員人數排在全國第7位。加強科普工作隊伍管理,健全完善管理機制,制定相關制度,修訂管理辦法,建設管理平台﹔加大科普工作者教育培訓力度,累計開展科普信息員培訓500多場次,培訓人數超過10萬人次,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班46期,培訓科技教師5700多人。加強先進典型選樹宣傳,累計對162名優秀科普專家、279名優秀科普信息員、140名優秀科技志願者、31個優秀科技志願服務隊、100個科普隊伍建設優秀組織單位提出表揚﹔每年評選內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20名﹔每年在《內蒙古日報》《內蒙古科技報》《身邊科學》期刊等媒體刊發科普工作者先進事跡稿件120多篇次、專版40多個。
(內蒙古科協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