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亮麗北疆 奔騰向前

本報記者 陳沸宇 吳 勇 張 棖 翟欽奇
2022年07月15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底圖:復興號高鐵列車行駛在京包客專烏蘭察布境內。
  夏 亮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隨風起伏的綠草間,風力發電機悠然轉動,將電力送向遠方﹔崇山峻嶺的鬆濤中,鳥兒歡快鳴叫,棲息在自然饋贈的家園﹔地下採煤機隆隆作響,將煤炭輸送到地面……風景如畫的內蒙古自治區生機勃勃,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幸福安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內蒙古自治區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區各項事業奔騰向前,內蒙古大地正發生亮麗蝶變。

  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盛夏時節,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綠草茵茵、鮮花爭艷、牛羊遍野,蜿蜒的九曲灣穿行其間,令人心曠神怡。在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洪浩勒圖分場,牧民齊貴龍創辦的草原旅游基地,正吸引眾多游人前來。

  20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因氣候變化、過度放牧,草場出現嚴重退化的跡象。為此,齊貴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轉變傳統畜牧方式,注重草畜平衡、減少牛羊數量,改良育種、圍封禁牧,讓草原大地喘口氣。十多年來,草原生態逐漸好轉。前些年,齊貴龍籌備發展草原生態旅游,將自家草場的網圍欄、棚圈、圍牆等拆除,恢復草原自然風貌。如今老齊家的草場,隨處可見灰鶴、野鴨、鴻雁、旱獺等野生動物,成為當地著名旅游景點。“現在草原生態好了,來旅游、攝影的人越來越多,加上餐飲、住宿、出售肉奶特產等,收入比過去翻了好幾番。”老齊笑道。多年來,當地由傳統畜牧業向生態旅游畜牧業轉變,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位於大興安嶺林區的興安盟阿爾山市白狼鎮鹿村,村黨支部書記鄭曉林引著記者來到梅花鹿園,隻見一頭頭梅花鹿如精靈般在山林間跳躍。“2015年大興安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后,昔日砍樹人放下斧鋸,轉崗森林經營、管護、防火等崗位,吃上了生態旅游飯。”鄭曉林說。曾當過10年伐木工、17年護林員的他,對這片森林有極深的感情,12年前,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他帶領村民增綠護綠,因地制宜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隻有守護好這片綠色森林,我們的森林旅游與林下經濟才會越來越紅火!”如今,阿爾山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1.2%,鹿村也成為當地有名的旅游村。

  來到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記者見到了在庫布其沙漠腹地治沙的牧民白音道爾計。30多年來,他從圍圈草場到劃片放牧,從種甘草到種楊柴,將家裡除基本生活外的所有收入都用於購買苗木,綠化草場達6000多畝,並帶動了更多人一同參與治沙。同時,當地同步實施光伏治沙。2021年10月,內蒙古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開工。“項目建成后可治沙10萬畝,年均減少向黃河輸沙200萬噸,可實現向蒙西電網年均供應綠色電力約40億千瓦時,解決當地農牧民就業1000人左右。”項目運行經理、光伏電站站長屈玉文介紹。經過數十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生態呈現整體改善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減少’,年均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種草3000萬畝,年均完成全國40%以上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郝影介紹。

  近年來,內蒙古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始終堅持把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三區三線”硬約束,全區一半以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七成以上國土面積劃定為生態空間。

  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

  夏日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木蔥蘢,在這片綠色之下350米處,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布爾台煤礦的採煤機正穩步向前掘進。隨著採煤機的移動,液壓支架自動跟機拉架,開展作業。“原來每個支架都需要單獨手動操作,費時費力,而現在隻用手機就能同時操作100多個支架。”綜採二隊支架工高彥軍邊說邊輕點手機,巨大的支架隨之緩緩移動,壓力、採高、行程等數據顯示在手機屏幕上。礦山設備互通互聯,這得益於我國自主研發的礦井設備智能操作系統。如今,這套系統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國產智能操作系統安全可信、自主可控,令我們推進煤炭產業智能化轉型的底氣更足了。”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賀海濤表示。

  近年來,內蒙古下大力氣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以煤炭工業為代表的能源產業發展呈現出智能、綠色、高效的特點。按規劃,到2025年,內蒙古將基本建成綠色、集約、高效、智能、安全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

  包頭市白雲鄂博礦區蘊藏著得天獨厚的稀土資源。在百余公裡外的包頭鋼鐵集團生產線,這些稀土礦被轉化成耐磨、耐腐蝕、耐低溫、抗拉拔的稀土鋼。近年來,包鋼集團推動稀土生產工藝技術變革,開展一系列技術改造工藝實驗。“我們取得了稀土鋼用稀土鐵合金、高純稀土金屬靶材、稀土玻璃涂層等一批填補國內外空白、打破國外壟斷的科研成果,推動稀土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包鋼集團總經理助理、北方稀土董事長章智強說。

  “我們全力推動稀土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稀土產業完整鏈條,實現了稀土功能材料產業全覆蓋。”包頭市市長張銳表示。到“十四五”末,包頭市稀土產業有望達到千億元規模。

  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高效聯棟大棚讓土地利用率達到95%以上,工廠化育苗讓能耗降低了70%以上,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實現了節肥節水70%、減藥50%以上,一名工人就可管理600畝土地的灌溉施肥。“通過引進新品種,良種良法配套,畝均增收50%以上,園區年收入達千萬元。”園區負責人趙永亮說。

  近年來,內蒙古通過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施種業振興、奶業振興行動,推動農牧業全產業鏈發展。在呼倫貝爾市阿榮旗,牧民谷洪波望著自家智能化犢牛養殖區裡的牛犢,眼中滿是欣喜。“這是牛犢的‘幼兒園’,可以改善其生活環境,將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2020年4月,伊利集團在這裡布局了養殖加工一體化的有機乳制品項目,當地隨之啟動了13個規模化奶牛養殖示范牧場建設,谷洪波的牧場就是其中之一。“智能化的牛舍、擠奶廳、青貯窖、干草庫等一應俱全。今年我計劃再進800頭奶牛,明年可達6000頭。”談到未來,谷洪波信心滿滿。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間,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翻了近一番,從剛剛邁入萬億元門檻,到跨過2萬億元大關。目前,內蒙古非煤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近60%,經濟發展正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粗放高碳型向綠色低碳型轉變、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今日的內蒙古正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各類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的同時,能源、礦產、種植、畜牧等行業也正實現華麗蛻變。

  各族群眾生活幸福祥和

  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牧民們細數生產生活的變化,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手機放牧”。一輛皮卡車,一台摩托車,再加一部手機,是牙克石市莫拐農場55歲牧民李全勝的“放牧裝備”。這天,他要為馬群更換電子定位器。查看馬群定位,電子地圖精准顯示,馬群在西北方向8.39公裡的草場上。“定位器套在馬脖子上,充滿電能用20多天,其間,馬群放出去自己吃草,我隻需要用手機控制給飲馬的水槽放幾次水就行。”老李感嘆,“真想不到,坐在家裡點手機、看監控就能放牧,改變了過去‘人不離畜’的傳統放牧方式。”

  近年來,內蒙古牧區智慧廣電寬帶網絡覆蓋與服務工程讓全區所有農牧民都用上了無線網絡,智慧農牧業逐步在農村牧區落地,鋪就發展快車道。

  來到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巴彥淖爾嘎查,34歲的都仁吉日嘎拉在外10多年,今年返回家鄉,被選為嘎查黨支部書記兼嘎查長,“選擇回來,就是看到牧區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十多年前,嘎查95戶常住牧戶隻有幾戶通了常電,牧民出行還要走土路。這幾年,除特別偏遠地區,人們基本都用上了網電,水泥路直通家門口。“所有牧民的出行都不成問題了,從今年開始,我們通網電的速度也在加快,牧區再也不是留不住年輕人的地方了。”都仁吉日嘎拉說。截至2021年底,內蒙古公路總裡程達到21.26萬公裡,778個蘇木鄉鎮已全部通硬化路。建制嘎查村共計11058個,除6個不滿足條件的,其余全部通上了硬化路。

  小廁所關乎大民生。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平安村,村民葉淑敏家新改造的衛生間干淨整潔,熱水器、潔具、沖水馬桶一應俱全。“再也不用到戶外上旱廁了,廁所進屋讓咱農村大變樣。”葉淑敏高興地說。目前,內蒙古農村牧區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35%,97.7%的行政嘎查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十年來,各族群眾的吃穿用度、生活品質都有了顯著提高,隨著社會發展、居民富足,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跟上時代發展潮流。高鐵穿行草原之上,互通互達的航空運輸網絡讓出行更加便捷,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讓農牧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上門服務”﹔電子商務走進農村牧區,讓農牧民直播帶貨更為便捷。如今,在內蒙古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各族群眾團結奮進,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5日 09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