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把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2022年07月15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文明路東延立交橋。
  王 正攝(人民視覺)
  圖②:“二連號”中蒙寬軌集裝箱專列駛出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國門,開往蒙古國烏蘭巴托。
  郭鵬杰攝(人民視覺)
  圖③: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烏蘭牧騎在農村牧區演出。
  胡全喜攝(人民視覺)
  圖④:包頭市青山區花圪台水庫風光。
  白兆剛攝(人民視覺)

  牧民增收 日子紅火

  本報記者 吳 勇 丁志軍

  進門一落座,朝魯門就忙不迭掏出手機,向客人展示自己打印在手機殼上的駿馬照片。

  朝魯門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的牧民。“當了一輩子牧民,我唯獨喜歡馬。現在生活好了,養馬、賽馬,那感覺別提多美了!”朝魯門高興地說。

  打量這位52歲朴實牧民的住宅,瓦房窗明幾淨,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廚房裡櫥櫃、餐桌一塵不染,要不是房子坐落在草原上,一點看不出和城裡的樓房有什麼區別。

  說起如今的幸福,朝魯門不禁提起十幾年前的艱難生活。“家裡4口人雖然有5000多畝草場,養了一兩百隻羊,可由於羊的品種不好,肉少價低,一年下來,賣的錢才剛夠買過冬的草料,還要供兩個兒子上學。”

  轉變發生在近10年間。朝魯門先是響應政府號召,賣掉多余的羊群,換成小牛。同時,改良育種,牛的品質、價格上去了,日子也越過越好。

  2012年前后,水泥路修到了朝魯門家門口,使得肉類能夠第一時間運出。2014年,嘎查又通了常電,隨之而來還有網絡覆蓋,朝魯門通過互聯網和手機,隨時能掌握第一手畜牧業信息。“去年我就是在牛價最高時賣掉了一批牛犢,一頭多賣了2000多元!”朝魯門說。

  朝魯門的生活轉變,源自近年來內蒙古著力增強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加強科技創新,積極調整牲畜品種結構,推廣品種改良,令無數像朝魯門一樣的普通牧民從中受益。

  這兩年,朝魯門為了擴大生產,又從周邊牧民手裡租了3000畝草場,牛群也從最初的十來頭增加到80多頭,每年純收入三四十萬元,加上草畜平衡補貼,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生活富裕了,朝魯門開始買馬、養馬、馴馬,遇到那達慕大會准去參加。“別看我現在買馬是出於愛好,說不定未來會從養馬中找出商機。到那時,生活就更美了!”朝魯門笑道。

 

  黨建引領 助力振興

  本報記者 陳沸宇 張 棖

  牛肉干、奶制品、火鍋底料、羊雜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的“正北方雲倉”電商平台倉庫裡,工作人員熟練地分類打包、稱重打單、配貨裝車,將產品發往全國。

  前不久,在曙光村,金河鎮電商產業發展“共同富裕黨建聯盟”召開協調會,討論如何幫助電商平台更好發展。“你們把需求講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金河鎮黨委書記李瑞峰對兩位年輕的電商平台負責人高宇和張青說。

  “村子離市區近,交通便利,倉儲成本低,周邊農副產品生產企業多,代發貨需求大。”高宇解釋了在曙光村開辦電商平台的緣由。“村黨支部積極發揮作用,在基礎設施、人才培訓、廣泛動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導村民參與進來。”曙光村黨支部書記高二忠說。

  “這幾年我學會了不少技能,一年多收入五六萬元,還能就地就業、照顧家人。”在村黨支部的動員下來到企業工作的村民曹青青說。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正北方雲倉”電商平台年銷售額達800萬元,帶動周邊60多名村民就業。“但是在擴大倉儲用地、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仍面臨不少問題。”高宇說。

  2021年4月,在金河鎮黨委牽頭下,由“正北方雲倉”黨支部、賽罕區委組織部、區工信局、區科技局及周邊5個村黨支部等聯合共建的金河鎮電商產業發展“共同富裕黨建聯盟”成立了。“通過黨建聯盟,我們與各村黨支部在協調倉儲場地、人員招聘、收購農產品時,更加便利順暢。同時,組織部門提供人才政策指導,工信部門幫忙解決企業服務等問題,科技部門幫助解決農產品電商發展等問題。”張青說。

  2021年以來,呼和浩特市以“村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為主要形式,組建“共同富裕黨建聯盟”,將地域相鄰、產業相似的村黨組織、企業及合作社黨組織等以再組織化形式聯建共建。目前已組建“共同富裕黨建聯盟”68個,聯建共建黨組織626個,覆蓋村黨組織321個,推動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共享。

 

  智能礦山 節能高效

  本報記者 翟欽奇

  “12套高壓智磁節電器全部投用后,預計每年可節約電量500萬度。”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的國家能源集團准能集團公司選煤廠,總工程師喬治忠興奮地介紹新設備。這是近年來,准格爾旗大力推動能源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的縮影。

  在准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礦,數輛自卸車往來於礦坑之間。“這些礦車原來是能耗大戶”,准能集團環境保護部主任鄭海峰說,“我們通過分析每台車的運行數據,對電控系統進行改造升級,每台車能夠節省5.4%—6.3%的燃油。”

  這些自卸車還實現了自主駕駛。“無人駕駛模式下,礦車的控制更加精准,能耗更低。”准能集團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副礦長郭安斌介紹。今年,准能集團無人駕駛編組累計運輸裡程3.2萬公裡。

  在不遠處的復墾區,小溪潺潺,瓜果飄香。利用復墾區土地資源,准能集團積極推進“生態+光伏”項目建設。“我們規劃了100兆瓦露天礦復墾區治理光伏項目和4個5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節約標准煤約6.9萬噸。”鄭海峰說。

  來到准能集團的一處廢礦物油配制間,車間裡一塵不染。在這裡,每年有近千噸的廢礦物油被制成工藝用油。廢礦物油制備班班長李中源介紹,“處理廢礦物油的傳統填埋法和焚燒法存在泄漏隱患,還會污染大氣。”近年來,他們攻克了技術難關,從2014年至2022年6月,累計回收利用廢礦物油7428.562噸,降本增效5000余萬元。

  “節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的背后,是智能化礦山建設的整體布局。”准能集團機電管理部主任趙光輝說,今年,集團將實現選煤廠100%智能化、煤礦智能化技術及建設100%覆蓋,繼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民族團結 幸福和美

  本報記者 丁志軍 翟欽奇

  夏日傍晚,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濕潤的山風吹來陣陣清涼。諾彥托布村村民杜桂英從鄉裡的民族手工藝傳承展示中心出來,手裡拿著她剛剛刻好的牛皮畫,興沖沖地往家走。

  杜桂英今年55歲,是鄂溫克族人,她的丈夫范翠林是達斡爾族人。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業,清閑下來的杜桂英隔三差五就去鄉裡學習手工藝品制作,手藝愈發熟練。“今天兒女都帶著孩子回來了,得讓他們看看我的手藝。”杜桂英說。

  來到村裡,頗具特色的民居映入眼帘,街道干淨整潔,路旁綠樹成蔭。諾彥托布村是個小村,常住人口300多戶,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1/3。

  走到院門口,杜桂英遇上了剛從苗圃回來的丈夫。范翠林在鄉裡的內蒙古元圻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工作,負責林地的管理和維護。二人一同往屋裡走,屋裡一大家子人熱鬧非常。

  女兒范玉晶正拉著爺爺范傳江的手,“爺爺您氣色不錯,走起路干起活,絲毫不輸年輕人!”爺爺聽聞,笑得合不攏嘴。爺爺范傳江是滿族人,奶奶康鳳芝是達斡爾族人。“年輕時,每到過年,你奶奶做手把肉,我做薩其馬。鄰居都羨慕咱家,春節能吃兩樣美食。”

  范翠林的兒媳接過話茬,“現在更熱鬧啦!我婆婆是鄂溫克族人,我是漢族人。現在過年,咱家可是四樣美食。”聊天的工夫,豐盛的晚餐已經上桌。一家四代人,四個民族,其樂融融。

  剛吃完飯,村黨支部書記康萬青來訪。他是來邀請杜桂英參加過幾天村裡組織的文藝匯演的,杜桂英一口答應。

  在達斡爾民族鄉,有幾十個像老范家這樣的多民族“團結戶”。鄉黨委副書記凱楠說,“這些‘團結戶’日子幸福和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呼倫貝爾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加強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2018年,呼倫貝爾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市”。

 

  荒山披綠 綠樹生金

  本報記者 張 棖

  7月,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蘇木山林場,樹木繁茂,郁郁蔥蔥。52歲的蘇木山林場場長張鋒在林場辦公室緊盯著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熱成像、高清攝影等10多個畫面顯示在大屏幕上。

  “別看現在是一片綠色海洋,可在幾十年前,這裡卻是一片荒山禿嶺,是一代代林業人的堅守讓蘇木山從荒山變為了綠山。” 張鋒說。

  如今年逾八旬的董鴻儒老人,是蘇木山林場最早的林業人之一。從18歲到退休,他一直堅守在蘇木山。那時,面對寸草不生的荒山,他下決心要在蘇木山種樹。“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蘇木山適合種什麼,從楊樹、樺樹到榆樹、杏樹,挨個試種,結果連續3年都沒種成。”董鴻儒回憶。

  直到一天,董鴻儒偶然發現蘇木山腳下有一棵長勢良好的華北落葉鬆,他眼前一亮,但不敢貿然試種。當聽說河北有處林場自然環境與蘇木山相近,並且將華北落葉鬆種植成功,他便立刻前去考察,並買回了80斤種子育苗。“經過育種、試種,我們發現華北落葉鬆成活率達到85%以上,從此蘇木山確定了以華北落葉鬆為主的造林方案。”董鴻儒說。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蘇木山逐漸披滿綠色。

  近年來,蘇木山林場積極推動數字林場、智慧林場建設,高標准發展現代森林防火體系,同時與內蒙古自治區林科院合作,試驗種植混交林。“我們種植油鬆、樟子鬆等,既能涵養水源,還能帶動周邊的生態旅游。”蘇木山林場黨支部書記董存戰介紹,“我們還計劃發展蘑菇等林下經濟作物,積極探索林業碳匯交易,讓這片綠色海洋真正變為綠色銀行。”如今,蘇木山林場森林覆蓋率達74.8%,真正成了一座綠色寶庫。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年均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265萬畝、退化林修復118萬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5日 10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