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一位中傳學者在興安盟畫出美麗鄉村“新顏值”

2022年05月31日15:43 | 來源:興安日報
小字號

首都與草原相遇,會是怎樣的守望?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為這一命題帶來新的答案。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走近中國傳媒大學選派挂職興安盟委宣傳部副部長、科右前旗政府黨組副書記劉京晶,我們懂得了一個文化學者的堅持和守護。

作為80后博士研究生,她用腳沾泥土的力度,傳遞情系民生的溫度,用奮斗成就了青春最美的底色。

多少年來,首都的暖風日復一日吹拂著興安大地,吹散了貧困與愁容,吹來了小康和笑容。

與草原牽手,與興安盟牽手,劉京晶以文旅為筆,生態為底,畫出美麗鄉村“新顏值”。智力的涌動,文化的創造,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劉京晶指導繡娘創作文創產品

攜手:探索鄉村振興深度

“夜幕降臨,群星閃爍,朦朧中襯著一輪皎潔的明月,遠處偶有狗吠聲傳來……”劉京晶這樣描述海力森嘎查的夜晚。在這裡,她心中的理想鄉村有了最初模樣。

走進科右前旗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嘎查,一棵棵百年榆樹迎風挺立。在海力森古榆地圖上,清晰標注著486棵百年以上的榆樹。測量、標記、造影繪制,2021年夏天,劉京晶帶領中國傳媒大學支教團隊,經歷風吹日晒雨淋,終於讓這些榆樹有了自己的“身份証”。

文化是詩,旅游是遠方。作為文旅領域的教授,她敏銳地察覺到文旅振興鄉村是海力森嘎查的不二之選。讓環境有顏值,讓田園有產業,讓村庄有文化,串聯起田園生活、美食體驗、休閑度假、文化觀光於一體的鄉村休閑業態,可以讓游客體驗到榆樹美景與人文的雙重魅力。劉京晶計劃把海力森嘎查打造成國家級生態文旅示范村樣板。

劉京晶調研沙果產業發展

一開始,村民們得知她要帶著大家發展旅游產業,心裡多少有點忐忑。在劉京晶眼裡,“鄉村振興是要讓村民成為主角和受益者,讓村民獲得平等全面的發展機會。”在旅游村規劃建設中,劉京晶堅持以村民為主體,尊重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不大拆大建,引導他們共同參與建設。

那段時間,劉京晶每周都往村裡跑,一戶戶上門調研。她結合旅游村的整體發展布局對每家每戶進行了業態設計和就業建議,形成了村民參與清單。有時候天晚了,就索性住在村民家裡,嘮家常了解村情民意,談得最多的莫過於村裡的“文化事兒”。她們談榆樹的由來,談村裡幾代人對榆樹的保護,往往一聊一晚上就過去了。第二天,伴隨著一縷縷炊煙、一聲聲雞鳴,劉京晶又開始新一天的入戶走訪。

劉京晶與村民共同研發榆樹錢美食

這幾天,旅游村已經開始動工建設。除了盯跑施工進度,劉京晶又忙著組織村裡的婦女們採摘榆樹錢研制各種各樣的榆樹錢美食。來到蒙古族村民李梅家,隻見三五個婦女圍坐在一起,開始烘干儲藏榆樹錢。榆窩窩、榆樹錢糕、榆樹錢餃子、榆樹錢珍珠湯……“海力森要做足榆樹文化的文章,我們要開辦榆樹錢美食節,讓大家來嘗嘗海力森的全榆宴。”劉京晶笑著說。

有了文旅產業的支撐,海力森嘎查迎來了一波返鄉創業的熱潮。從城市返回鄉村,不僅沒讓白紅城乏味,更讓他堅信當初的決定。聽說村裡要發展文旅產業,白紅城辭去了在蒙餐館當主廚的工作,主動回村,打開院牆,建起了農家樂。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讓海力森嘎查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愈發強烈。

劉京晶在海力森嘎查測榆樹樹齡

兩年的挂職任期即將結束,但劉京晶已經欣然受聘為海力森嘎查“文化村長”,全程推動海力森的后續運營和品牌打造。“這個‘文化村長’隻能她來當,村民們都拿京晶書記當自家人。”阿力得爾蘇木人大主席高鵬打趣道。採訪中,高鵬告訴記者,海力森嘎查不僅具備生態稟賦優勢,它還位於“烏阿海滿”旅游線路內,發展旅游產業前景可觀,我們正契合了京晶書記的“文旅賦能”思路,把海力森嘎查打造成鄉親們安居樂業的故土,城裡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對於劉京晶來說,在海力森嘎查所做的事情既是腳踏實地也是仰望星空。如同海力森,她為它取名“安放理想的村庄”,又何曾沒把自己安放在這片土地上。

守護:造就幫扶厚度

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興安盟人民一直努力探索新的可能,一起努力的,還有像劉京晶這樣的外部力量。

劉京晶剛挂職到前旗時,正逢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助力脫貧攻堅?她立下了承諾,要為群眾增收開辟新道路。劉京晶一步步靜下心、沉下身,走遍了前旗14個蘇木鄉鎮。

在調研中她發現,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是不少群眾增收的“寶貝”,猶如洒落在地的珍珠,俯拾即是,但珍珠未串成項鏈,品牌化、市場化程度低仍是鄉村振興中極需補足的短板弱項。

有一種紅色的花,火紅的花冠向上卷起,草原上的人們叫它“薩日朗”,它熱情奔放,是堅韌不拔和生生不息的象征與傳承。在前旗烏蘭毛都蘇木,薩日朗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運用這個資源,創立品牌,帶動多民族繡娘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這個美麗的花朵不僅蘊藏著當地的自然特色,也暗含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然而,美好又幸福的日子裡,又似乎缺少了那麼點改變的活力。

劉京晶在幫扶車間指導馬頭琴創意設計制作

劉京晶到來后,改變,悄然發生。

據合作社負責人秀雲介紹,劉京晶從最前沿的渠道尋求解決方案,從品牌和包裝入手,為合作社的產品打開了銷路。“看,這是我們在京晶書記的指導下做的蒙繡表情包創意口罩,不僅打開了銷路,還提高了我們其他產品的知名度。”如今,嘗到甜頭的秀雲也開始在品牌、包裝上下功夫,找到了專業的設計師團隊研發產品。她坦言,京晶書記有著薩日朗般的品質,熱情奔放,是合作社發展的“引路人”。

在劉京晶的引導下,前旗的特色產品孕育出無限可能,她策劃設立“中傳創扶”平台,建立薩日朗蒙繡合作社、金杭蓋馬頭琴廠2個旅游文創幫扶車間,助力草原文化和特色產品開發。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民族品牌,開發了蒙繡保健枕、喜馬拉雅聯名“蒙小馬”馬頭琴智能音箱,設計以蒙古馬為原型的文創產品,推動手工藝企業和合作社發展壯大。

“擔當”二字,既足以形容劉京晶的氣質,也能夠恰當地描述她的工作風格。

身前是責任,身后是家庭。挂職兩年,除開工作任務,家庭是她心中最柔軟的存在。

報喜不報憂,是家人和她的溝通方式。

“有些事我都是事后才知道的。”2020年,丈夫遭遇車禍導致膝蓋骨裂,2021年初又動了一次手術,她都是從朋友口中得知后丈夫才輕描淡寫地在電話裡告訴她這件事,為的就是不影響她工作。談及這些事,劉京晶覺得對家人積攢了太多愧疚,尤其是年幼的女兒,“我也想她啊”,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劉京晶太多的不易。

她告訴記者,人生處處都是選擇,做了不一樣的選擇,就會有不一樣的困難。家人的支持,是她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奮力前行的最大動力。

接力:續寫發展溫度

這兩年,興安盟頻頻出現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劉京晶扮演著“連接者”的角色,傾其所有,連接著北京與興安盟。

這是一份不負囑托,擔當盡責的靚麗答卷。

科右前旗巴音居日合烏拉祭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現了科右前旗國家級非遺項目零的突破﹔前旗榮獲2020博鰲國際旅游獎年度非遺創新獎,文化品牌走上了國際舞台﹔策劃舉辦“烏蘭毛都中國草原文化旅游發展論壇”,文旅產業發展有了更明晰的路徑。

直播助農

這是一種其心赤誠,其情至真的壯美情懷。

發動黃曉明、於和偉、姜武、唐家三少等30余位知名人士為科右前旗代言推廣,擴大地區影響力、知名度。

推動建立“中國傳媒大學融媒體創新示范基地”全方位提升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信息傳播和宣傳推廣能力,策劃舉辦全媒體直播活動20余場,累計帶動產品銷售額800余萬元。

聯絡協調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聯播》《經濟信息聯播》等知名欄目,以及人民網、新華網等數十家主流媒體進行各類報道。

2021年,中國傳媒大學與興安盟達成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劉京晶作為校地合作的橋梁,同時挂任興安盟委宣傳部副部長。

在責任與激情的召喚下,劉京晶蓄力再揚帆。

《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攝影展成功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全景展現興安盟風土人情的美食紀錄片《知味興安盟》的先導片,在春節期間收獲1800余萬觀看量。

“一句話叫響興安盟”宣傳語征集活動的余熱還未散去,策劃拍攝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和《贊歌》音樂專題紀錄片又接力起航。

作為項目負責人與興安盟委黨校成功申報2022年國家藝術基金“農旅融合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將為未來鄉村振興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項目支撐。

她突出的工作業績獲得了回饋——2021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授予“內蒙古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這就是劉京晶,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知重負重,不負重托。(格格、武跟兄)

前旗烏蘭毛都草原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