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貫徹新發展理念 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修復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劉藝琳攝
人民網呼和浩特4月22日電(劉藝琳)4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邀請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對《關於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解讀。
據介紹,《意見》包括總體要求、工作措施、保障措施三部分,三十項具體措施,其中有二十三項是具體業務措施,有七項是組織保障措施。涉及草原保護、修復、合理利用、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草原征佔用審核審批、草原確權登記、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制度建設和政策支持等多個方面。在總體要求上。將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始終堅持的原則。明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工作目標,強調了內蒙古草原植被蓋度要持續穩定在45%以上。
一是嚴格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明確了將生態保護紅線內、各類自然保護地內和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原均需劃入基本草原的要求,並將基本草原面積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約束性指標。嚴控基本草原開發利用,確需開發利用基本草原的,需嚴格執行佔補平衡,在旗縣(市、區)或盟市行政區域內補充同面積、同質量的基本草原。
二是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條例》有關規定,結合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實施,將嚴重退化沙化、不適宜放牧利用的中度退化沙化和其他需要禁牧的草原劃為禁牧區,禁牧區每5年劃定一次。禁牧區以外的草原落實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休牧期不少於45天。探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多元化補償機制。落實草原生態保護成效與補獎資金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嚴格執行保護者補償獎勵、損害者賠償制度。
三是嚴格落實草原分區用途管控制度。按照生態保護紅線內草原、生態保護紅線外基本草原和一般草原分類,實行差異化用途管控,嚴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上線,嚴守草原生態保護底線。
四是嚴格落實草原征佔用審核審批制度。重點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民生工程建設項目使用草原需求,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建設項目和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佔用草原。規范臨時使用草原行為。加大草原征佔用審核審批“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優化審核審批程序,積極推進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五是完善草原確權承包經營機制。加快完善草原資源確權登記,落實草原承包頒証工作。推進草原“三權分置”工作,明確草原所有權、使用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
六是建立草原數字化監管新機制。按照數字化監管、網格化落責、法制化規范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旗縣(市、區)、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草原管護網絡。積極構建“林長+檢察長”協同工作機制,利用地理信息和高分遙感技術,借助大數據平台,構建空天地一體化草原生態數字監管平台,健全草原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數據信息共享機制,提升草原數字化監管水平。
七是穩步推進國家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建設。堅持尊重自然、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的原則,組織實施退耕還草、重點區域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工程,用好國家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補助資金。科學開展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復。加強項目管理,加大治理區后期管護,不搞破壞式、應急式、低水平修復。加強草原資源保護、退化草原治理、生物災害防控、草原防滅火工作。
八是提升草種業發展水平。完善草品種區域試驗站建設,加強新草品種審定,選育一批適應性強的良種。研究出台優良草品種繁育生產補貼政策,培育一批現代化草種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標准化、集約化、生產力穩定、產業化經營的草種繁育基地。保護草種質資源富集的天然草原,鼓勵開展野生鄉土草種採集和利用,探索野生鄉土草種在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中的應用機制。加快形成“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的草種業。強化品種認証、產地認証和質量認証,強化行政許可后續監管。
九是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完善草原保護制度,健全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加大草原法律法規宣傳和貫徹實施力度,建立健全違法舉報、案件督辦等機制,依法打擊各類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建立完善草原行政執法監督與草原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機制,依法懲治破壞草原的犯罪行為。
十是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科技對草原生態保護的支持力度,開展草原保護修復重大問題研究,盡快在退化草原修復治理、草原土壤健康評價、生態系統重建、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智慧草原建設、草原碳匯方法學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和草種保護育繁與應用標准化體系。加強草原學科建設和高端人才培養,構建產學研推用協調機制,推動草原生態保護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永泉表示,下一步內蒙古將繼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一線一區兩帶” 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升草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鞏固和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