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內蒙古兩會·代表委員訪談
王喜蓮代表:小土豆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自治區人大代表、武川縣川寶綠色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王喜蓮。人民網 劉藝琳攝
人民網呼和浩特1月24日電(劉藝琳 寇雅楠 實習生董博仲)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兩會拉開大幕,王喜蓮作為農民代表,講述了如何通過武川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王喜蓮說:“我是一位來自呼和浩特武川縣的農民代表。從1994年開始,通過改造自家的鹽鹼地開始艱苦創業,改變了自己的貧困面貌,走上了致富路。”
2005年,王喜蓮注冊了“川寶”馬鈴薯商標,組建了公司。公司在武川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武川縣第一個現代化農場。公司先后被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川寶”馬鈴薯商標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著名商標。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王喜蓮從脫貧致富到建立自己的企業,帶領廣大農民共同富裕,到現在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都與武川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王喜蓮說:“因此延長馬鈴薯產業鏈條,提升馬鈴薯產品品質,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
王喜蓮表示,對於農牧民來說,穩定了農畜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就意味著穩定了農牧民的收入。近幾年,武川縣政府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上引導和支持當地的企業以及農民走出了很多新的路子,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高標准農田改造提高農產品產量、注冊地域商標提升市場知名度、品牌化經營提升品質和淨價值。特別是2021年武川縣“兩麥一薯”的定位也非常精准,馬鈴薯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王喜蓮說:“通過馬鈴薯全產業鏈的發展,‘川寶’開始重新謀篇布局。在種植上,我們要建設3000畝綠色有機馬鈴薯種植基地,通過有機認証,走高端市場,實現內蒙古武川縣馬鈴薯的優質優價的目標。在延長馬鈴薯產業鏈上,2021年也開始投資建設馬鈴薯淨菜加工項目。為保証馬鈴薯淨菜產品質量和產量,同時也為了廣大農民實現穩定增收,我們將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合同。項目全部完成后,綜合社會經濟效益每年約1.64億。”
目前武川縣全縣馬鈴薯年種植面積65萬畝左右,年總產量75萬噸,公司項目全部完工並投入生產后,將解決當地30%的馬鈴薯銷售問題,而且價格穩定,實現農民的收入穩定。項目無論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還是生態效益都非常顯著,前景可觀。隨著馬鈴薯淨菜市場的逐漸擴大,馬鈴薯淨菜加工可在全區推廣發展,讓內蒙古的綠色優質馬鈴薯淨菜走向全國各地,甚至進入國際市場。
王喜蓮說:“王莉霞主席在報告中講到‘大力推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注重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推動現代農牧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農畜產品產量大區向農牧業質量強區邁進’。我覺得這是為我們全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制定的方針政策,為農村牧區面貌改善、農牧民增收指明了發展方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