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領悟人民心聲 講好新時代內蒙古故事

富麗娟 王慧 李睿
2022年01月20日14:08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這幾天,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格外忙碌,他們正在著手准備2022年迎春聯誼會,屆時,來自全區各藝術門類的老中青藝術工作者將歡聚一堂,同台獻藝,共同展示內蒙古文藝的魅力。

就在不久前,在全國文藝界深入學習貫徹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精神和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重要時期,內蒙古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內蒙古美術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內蒙古戲劇家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呼和浩特召開。

大會現場。人民網 王慧攝

“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近年以來,內蒙古文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熱忱謳歌火熱實踐,豪邁書寫時代精神,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作出了貢獻。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內蒙古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冀曉青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希望內蒙古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造導向,大力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進一步聚焦現實題材創作,以各自擅長的文藝方式,講好新時代內蒙古故事,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描繪新時代內蒙古的壯美畫卷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祖國北疆,深深扎根於內蒙古奮斗歷程中,並賦予各族人民強大精神力量的,是蒙古馬精神。今天,生活在北疆大地上的草原兒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托,弘揚蒙古馬精神,以快馬加鞭的勁頭和萬馬奔騰的氣勢,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2021年10月份,第九屆冰心散文獎獲獎名單公布,內蒙古作家王樵夫散文集《縱馬草原》榜上有名。

談及創作初衷,王樵夫告訴記者,寫作過程中,自己被一匹匹蒙古馬感動著,也被蒙古馬精神鼓舞著。“蒙古馬雖然沒有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但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我們干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王樵夫感慨地說,“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早已融入人民的血脈,同樣也深深扎根在中國大地上。

王樵夫(中)在牧民家中採訪。人民網 富麗娟攝

全書共18篇散文,其中有17篇寫的是蒙古馬,每一篇從蒙古馬寫起,記錄了貢格爾草原上一個個蒙古人或蒙古族家庭與蒙古馬之間的感情故事,既有催人淚下的感人情節,也有牧民與馬打交道的智慧,同時,也有對草原生態、游牧傳統、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問題的深刻思索。

寫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王樵夫坦言:“我的左眼曾經兩度眼底出血,紅色的血液彌漫了整個白眼球,我想到了放棄,但是我一想起奔跑在草原上的蒙古馬,我就又投入到寫作之中。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不能被磨難壓垮,而是愈挫愈勇,頑強拼搏,永不言敗。”

《山那邊》劇照。人民網 王慧攝

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生活,用心用情用功創作精品力作,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創作的路上永不停歇。

“《山那邊》是我在藝術劇院、二人台藝術團任職期間和創作生涯中的收官之作。我們在劇中設計了一條路,用這條路來表現走出那條路后山那邊的美好。”二人台表演藝術家武利平介紹說。

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以國家精准扶貧和振興鄉村戰略為背景,用藝術手法抒寫了大井窪村村民在脫貧致富道路上歷經坎坷、艱難跋涉,最終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高珊、王長水為代表的基層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打贏了一場實實在在的“脫貧攻堅戰”,最終修通了通往外界的公路,使老百姓看到了“山那邊”的美麗風景和對未來的希望。

這部劇具有濃郁的內蒙古西部地區特色,人物朴實自然,語言生動、詼諧、幽默,是一部貼近老百姓審美需求,接地氣、有溫度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

“脫貧攻堅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決戰。”武利平告訴記者,2018年起自己和創作團隊開始著手拍攝這部劇,團隊先后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涼城縣、卓資縣等貧困程度比較突出的地方,走進農牧民群眾的家裡,聽他們講述脫貧前后的生活對比,講述山村巨變,講述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就是要把這偉大的巨變、偉大的決戰搬上舞台。”武利平感慨地說。

近年以來,內蒙古文聯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蒙古馬精神和烏蘭牧騎精神等全局性工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以“草原兒女心向黨”“永遠的春天”“文藝扶貧奔小康”等為主題,組織開展了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文學翻譯等一系列活動,營造了良好文化文藝氛圍,彰顯了新時代草原兒女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心向黨的昂揚精神面貌,一批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現實題材文藝精品脫穎而出。

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領悟人民心聲

來自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的攝影家王建中有一個願望:把《黃河變綠的地方》辦進冬奧會,告訴世界中國生態發生的歷史性變遷。“人們把攝影家的稱號贈予我,但我覺得我不是一個攝影家,而是一個發現者、一個文史工作者。人們把黃河三峽看作攝影精品,而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山河文獻,理解為我獻給這條河、獻給家鄉的禮物。”王建中深情地說。

王建中在拍攝黃河三峽。人民網 富麗娟攝

在2021年9月召開的第八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王建中的《黃河變綠的地方》攝影展亮相。展覽的作品總長度為500米,共48幅,面向國際社會濃墨重彩地展現了中國准格爾的秀麗山水和壯麗的生態景觀,引起強烈反響。

黃河流經准格爾旗的部分約為197公裡。2005年7月,在這段風光無限的長河中,王建中游歷了3個月,最終確定以“黃河變綠的地方”為主題,把准格爾黃河大峽谷作為主要拍攝場景,堅定了拍攝黃河專題的目標和方向。

“一個景點至少要跑五六次,下去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想要什麼了。哪個局部、體現什麼效果,我心中都有數。從感情上來說,不是我拍到的光影與眾不同,而是我可能比其他攝影師更深情。”王建中說。

王建中拍攝的黃河准格爾大峽谷。王建中 攝

在歷時15年的黃河專題拍攝中,王建中對攝影的“痴”和“愛”,扎根在心靈深處。經過艱難困苦的跋涉,王建中單次拍攝最久時間長達8個月,在這些拍攝的歲月裡,他淋過雨、耐過餓、挨過凍、受過傷……他帶著情感去拍攝,飽含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文藝工作者要帶著感情去創作,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領悟人民心聲。

“草原是我情感表達的初衷,是我創作的源泉。每次到草原上寫生採風都能感受到草原的博大寬廣和草原人民的真情。”內蒙古青年畫家頡元芳告訴記者。

在第三屆中國美術獎評選中,頡元芳創作的水彩畫作品《遠方》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征脫穎而出,榮獲全國唯一的“中國美術獎”水彩畫金獎,實現了內蒙古美術作品“中國美術獎”最高獎零的突破。

《遠方》描繪了身穿蒙古族傳統服飾的一男一女,他們站在遼闊的草原上眺望遠方,晨光映照在他們的臉上和身上,背后是壯美的草原和蜿蜒流淌的河流,整個畫面凝練厚重,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堅強、深沉、內斂、淳朴的情感,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向往。

水彩畫作品《遠方》。受訪者供圖

“在草原上採風的那段日子,我們每天都會騎著摩托車到附近的一家牧民家中,看他們一家人勞作,擠牛奶、放牛羊、做奶豆腐……這家人保持著草原上游牧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特別熱情,就像自己的家人。”頡元芳告訴記者,自己生在草原、長在草原,對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有著深厚的情感:“草原是壯美、博大、寬廣的,草原人是深沉、內斂、堅強、勇敢、真摯、醇厚的,無論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都傳達了我心目中的草原,表達了我對這個地方和這個民族的熱愛。”

近年來,內蒙古大力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切實推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制度化、常態化,開展了內蒙古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挂聯活動”,常年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基層一線採風創作,感受基層發展,挖掘鮮活素材,推出優秀作品。八次文代會以來,內蒙古文聯共組織各類文藝惠民活動累計200余場次,直接服務群眾近200萬人。2020年,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4部門共同授予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最美志願服務組織。

同時,內蒙古文聯積極探索文藝志願服務長效機制,成立了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獲批成為全國文聯系統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試點單位,以“到人民中去”“禮敬烏蘭牧騎”等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文藝演出、文藝培訓、文藝支教、結對幫扶活動,走遍了全區12個盟市和絕大部分旗縣區,在紀念自治區成立7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與中國文聯在興安盟聯合舉辦的兩場大型惠民演出活動,在全國文藝界引起強烈反響。

在守正創新中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在藍天下跳起歡快舞蹈,在氈房旁唱起悠揚長調。新時代的烏蘭牧騎,有哪些新內容、新發展?

烏蘭牧騎冬日下基層演出。人民網 富麗娟攝

冬日的烏拉特草原寒風凜冽,但潮格溫都爾鎮西尼烏素嘎查牧民烏日根巴圖的家中卻是暖意融融。“旗裡的烏蘭牧騎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演出,還把黨的政策、貼心服務送到了牧民的心坎上。”牧民烏日根巴圖說。

烏拉特后旗烏蘭牧騎成立基層服務小分隊,以“文藝+”的形式即文藝演出+理論宣傳宣講+鄉風文明建設宣傳+綜合文化服務+反非法反違禁宣傳等,進行送文藝、文化、文明、法律等“綜合服務”。小分隊不論走到哪裡,都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宣傳、反非法反違禁宣傳,和交通安全知識、金融詐騙及非法融資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意識。此外,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與農牧民同勞作,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贊譽。

如今,家住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的牧民圖雅,每天最好的休閑方式就是在手機短視頻平台點開“網上烏蘭牧騎”賬號,欣賞各地烏蘭牧騎的精彩表演和各種服務:“我是看著烏蘭牧騎的演出長大的,小時候牧區來了烏蘭牧騎的演出隊伍,我們高興得像過年。如今打開手機就能看到他們的演出,特別親切,也特別喜歡。”

基層群眾的文化消費新理念,不斷對烏蘭牧騎的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出新要求,“網上烏蘭牧騎”應運而生,各地烏蘭牧騎在各類新媒體平台上注冊政務號。在網上烏蘭牧騎隊伍建設方面,內蒙古開設了網上烏蘭牧騎網絡服務公共賬號,每支烏蘭牧騎開設一個政務賬號﹔組織烏蘭牧騎隊員開設個人抖音賬號,抖音平台對政務賬號和個人賬號進行“內蒙古烏蘭牧騎隊員”認証,實現了烏蘭牧騎隊伍整體上網,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和群眾的觀看需求。

創新讓文藝在新時代有了新內涵、新服務,同時創新也讓傳統的經典作品綻放出新的光輝——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就是很好的例子。

內蒙古藝術學院師生用6年時間精心打磨,再次將小姐妹這個紅色經典形象以舞劇的形式搬上舞台,主創團隊巧妙地在結構上進行大膽創新,讓當代孩子們的心理空間與英雄小姐妹的心理空間雙線推進、疊加交錯。在對比強烈地揭示了老故事的現實意義同時,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再次給人們留下了非常生動、感人、難忘的藝術形象。

舞劇以廣為傳頌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真實的英雄事跡為藍本,將蒙古族的舞蹈藝術與民族音樂藝術及蒙古族服裝、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了舞劇的編創當中,以當代視角與多重空間的表現手法,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生動再現了龍梅和玉榮的英雄事跡,真實質朴地演繹了當代小學生與60年代小姐妹心靈的碰撞與交融。

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演出現場。人民網 富麗娟攝

“其中戲中戲設置的精巧構思、別具一格的舞蹈風格、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及舞美設計,給現場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效果。”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舞蹈家協會主席趙林平說。

奮進的號角再次吹響。展望新征程,全區廣大文藝工作者將繼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守正創新中打造更多精品力作,講好新時代內蒙古故事,共同促進內蒙古文藝事業從“高原”到“高峰”的突破!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