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抓住“菜果牛” 致富不用愁

記者 張棖
2021年12月29日08:34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冬日時節,清晨一縷縷陽光透過雲層,照在內蒙古赤峰大地之上,在寧城縣汐子鎮齊家營子村,村民閆峰和妻子早早在大棚裡忙活了起來。“冬天是我們最忙活的時候,這茬青椒、尖椒從10月開始種,種好了能賣到明年6月哩。”閆峰邊干活邊笑道,“過去10多畝旱地種玉米、雜糧,兩個孩子上學開銷大,年底沒結余,還成了貧困戶。”

前些年,村裡發展設施農業,閆峰決定拼一把,“建大棚縣裡給補貼,還有免費培訓,我這兩座大棚10畝地,一年能掙十多萬元哩。”脫貧后的閆峰積極帶動村民致富,不僅入了黨,今年初還被選為了村干部,能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閆峰只是赤峰市寧城縣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的眾多受益者之一,近年來寧城縣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進鄉村產業集聚、要素集中、經營集約,發展設施農業、林果產業、肉牛養殖三大產業,使其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走出了一條“川種菜、山栽果、丘陵地區養肉牛”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圖為寧城縣大城子鎮萬畝番茄園區航拍。資料圖片

設施農業:“一鄉一業 一園一品” 打造品牌特色

56歲的於興海,家住寧城縣大城子鎮下五家村,20多年前就開始種大棚的他,見証了寧城縣設施農業產業發展從弱到強、從庭院到園區的每一步。

“咱們寧城是‘五山四丘一分川’,山多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三畝半,我就想試種大棚蔬菜掙些錢。”老於談起了發展設施農業的初衷。

圖為寧城縣發展設施農業,碩果磊磊。資料圖片

從最初在自家房前屋后,用火牆、竹片搭建簡易大棚,種些芹菜、黃瓜在趕集時賣,到逐步貸款建起由磚牆、鋼筋組成的保溫大棚,將尖椒、西紅柿定點送往農貿市場。十多年來,於興海不斷摸索,產量提升、收入增加,當地設施農業發展也逐步興起。

可新問題隨之而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各村鎮設施農業蔬菜品種不一、品質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農民收入減少。“為解決這一問題,縣裡決定每個鄉鎮統一品種,通過政府補貼、協調銀行貸款等方式,規模化種植,像我們鎮就以西紅柿為主。”大城子鎮鎮長錢龍玉介紹。

為提升蔬菜品種品質,寧城縣還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成立科研工作站,開展技術培訓,農技人員包鄉駐村入園開展服務,對村民進行“點對點”指導。

圖為寧城縣發展設施農業,實行專業化育苗。資料圖片

於興海也在縣裡的安排下到各地學習,不斷探索新技術。誰家大棚在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需要幫助,老於就化身義務技術員,免費指導。前些年他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幫村民進購種苗、銷售產品及技術服務。“過去咱的西紅柿得到外地買籽育苗,現在都是自己專業化育苗,不僅省錢,產量、品質也顯著提升。”老於笑道。

圖為寧城縣發展設施農業,大棚種甜瓜。資料圖片

為進一步擴大規模,近年來寧城縣先后投入各類資金6.2億元,其中黃瓜、辣椒、番茄、圓茄、韭菜、食用菌等6處專業園區規模超1萬畝,千畝日光溫室園區64處,設施農業專業村58個,形成了“一鄉一業、一園一品”的設施農業發展格局。

圖為寧城縣大城子鎮萬畝番茄園區番茄銷售現場。資料圖片

如今老於自家保留了3座大棚種西紅柿,自動化卷帘、水肥一體、自動控溫等綠色防控技術運用其中。“現在品種統一了、技術成熟了、品質提高了、市場打開了、收入也增加了,我們村也是萬畝園區之一,家家戶戶種大棚,有冷暖棚2000多個。”老於臉上滿是笑容。

目前,寧城縣設施農業總面積達50萬畝,從業7萬余戶、17.3萬人,年產蔬菜120萬噸,產值51億元,帶動從業農民人均增收2.65萬元。

圖為寧城縣立志果蔬合作社日光溫室園區。資料圖片

“為提高群眾收益,我們還積極發展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包裝加工、市場銷售等配套服務,加大品牌培育,發展綠色有機設施蔬菜,認証綠色有機蔬菜產品59個,注冊寧城番茄、寧城黃瓜、寧城尖椒、寧城滑子菇等地理標志証明商標4件,有效提升了寧城設施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成為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優質蔬菜供應基地。”寧城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張海軒表示。

【專家點評】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左慧忠: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關系千家萬戶,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鄉村振興的根基,也是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所在。設施農業作為寧城縣的支柱產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無論從面積還是產量都位居赤峰市第一,為了更好地發展設施農業,當地政府及農技人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引進技術、集中規劃、投入資金, “一鄉一業、一園一品”初具規模,農民致富有了抓手,政府引導注冊地理標志一件件落實,寧城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正在逐日攀升,為當地設施農業提檔升級,農戶增收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林果產業:整流域集中連片發展 讓群眾“因山而富”

“原來咱這荒山禿山沒人要,一趟溝、兩側山,山多坡多,種糧沒產量。可氣候、光照卻很適合種果樹,過去零星散種過,卻效益低、增收難。”55歲的寧城縣小城子鎮柳樹營子村村民白銀江回憶。

為讓村民們增收致富,十多年前,當時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白銀江,帶領周邊村鎮20多戶農民試種蘋果。“咱之前誰也沒種過蘋果,盛果期得五六年,前期光投入不掙錢,大家都有顧慮,可咱不干誰干!”

為此,白銀江四處學習、試驗品種,縣裡建設了水井、管道等基礎設施,經過5年時間、近10萬元的投入,他家10多畝蘋果林終於結果,當年就回了本,還多掙了五六萬元。

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激發了發展林果產業的積極性,縣裡也適時推出了專項政策、資金支持,近5年來,全縣累計投入各類補貼資金1.6億元,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集中建設。縣裡還與中國果樹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引進新品種,指導技術培訓。2015年,“寧城蘋果”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

圖為寧城縣發展林果農業,碩果磊磊。資料圖片

“現在政策、資金、技術都有了,咱這蘋果品質好、產量高,有了品牌,更不愁銷路,光周邊村鎮就有上千戶參與。”白銀江笑道。前些年他還成立了林果專業合作社,蓋起了冷庫,幫助村民解決技術、銷售、儲藏等問題。

以往的禿山荒山,成了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更成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綠水青山”。“現在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果香漫山,縣裡還舉辦採摘節,吸引全國各地游人前來。”白銀江說。

寧城縣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品種栽培,淺山區種蒙富蘋果,丘陵山區種南果梨和新蘋紅蘋果,丘陵坡地種寒紅梨,次生林區種大榛子。“我們根據區域布局擴大規模,推動林果栽植從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整流域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轉變。”寧城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楊磊介紹。

圖為寧城縣發展林果農業,碩果磊磊。資料圖片

寧城縣果樹經濟林面積達25萬畝,年產果品15萬噸,產值7.8億元,實現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有萬畝以上林果鄉鎮5個、千畝以上林果基地38處、觀光採摘園105處,形成了4條林果產業帶,林果面積穩居內蒙古全區首位。

對於林果產業的未來,楊磊表示寧城縣將推進“育苗、種植、冷藏、銷售、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加快與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使其成為農民的“致富樹”“幸福果”。

【專家點評】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左慧忠:寧城縣利用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勢,通過統一規劃、因地制宜、連片開發、集中建設發展林果產業, 並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使林果產業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不僅帶動了鄉村休閑旅游,而且還增加了當地果農的經濟收入。今后仍需從健全標准化生產管理、提高果品品質、打造林果品牌等多方面入手,著力提升果品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肉牛養殖:標准化養殖 規模化集聚

走進位於寧城縣八裡罕鎮北梁村的萬頭肉牛扶貧產業園區,傳來陣陣牛哞聲,隻見上千頭壯碩的肉牛悠閑地在各自區域內休憩吃料。

“我們的園區佔地600畝,現存欄肉牛3500頭,年出欄5000余頭,年收入達1000余萬元,目前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輻射帶動了周邊多個地區肉牛產業發展。”寧城縣綠草地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於學健告訴記者。

圖為寧城縣標准化養殖發展肉牛產業。資料圖片

“寧城縣境內沒有草原、草場,與其他牧區旗縣相比,發展肉牛養殖並沒有太大優勢,但是我們全縣有耕地205萬畝,年產玉米70萬噸、秸稈80萬噸,能夠提供充足的飼料儲備。”楊磊介紹。為此,寧城縣借助優勢,整合各類資金,退村入園、規模經營,向標准化養殖場、規模化集聚區集中投入,集中、集聚、集約發展肉牛養殖業。

兩年前,在八裡罕鎮黨委政府的引導推動下,當地將236戶843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易地搬遷后續產業資金購買了1349頭肉牛。“鎮裡以委托經營的方式,將牛寄養到我們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購置、飼喂、銷售全鏈條經營,並承擔經營風險,脫貧戶獲得純利潤的60%,人年均增收2600元左右,能保証他們脫貧后不返貧。”於學健說。

“過去我們一家一戶零散養牛,沒有規模,銷路難找還賣不上價。如今有了咱們合作社,不僅每年能分紅,還可以到園區打工掙錢,喂牛、收貯,我這把老骨頭也能干得動。”年近六旬的北梁村脫貧戶孔繁虎笑道。

圖為寧城縣標准化養殖發展肉牛產業。資料圖片

寧城縣還不斷優化肉牛養殖布局,肉牛養殖形成西部丘陵山區重點發展優質母牛、東部平川區重點發展育肥牛的“西繁東育”產業格局。全縣肉牛存欄45萬頭,其中基礎母牛存欄17.2萬頭。存欄10萬頭以上鄉鎮2個,存欄萬頭以上的鄉鎮13個,建成萬頭肉牛集聚區2處,千頭肉牛養殖小區33處,標准化肉牛養殖場320處,從業農戶達到3.98萬戶,養牛戶人均增收1.15萬元。

“我們將不斷完善規模化養殖場用地調地審批,提升產業末端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做好防疫、糞污處理等環節。”張海軒認為未來肉牛產業發展需要做好相關內容,“我們將堅定不移發展菜果牛三大主導產業,為全縣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十四五’期間,寧城縣將努力實現人均1畝棚、人均半畝果園、人均1頭牛的目標。”

【專家點評】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左慧忠:寧城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把肉牛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點產業來抓,系統推進肉牛品種改良、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集中集約化舍飼育肥、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等工作,達到了肉牛品種良種化、飼養數量規模化、養殖方式設施化、生產方式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從而牢牢抓住了農牧業這個牛鼻子工程,有利地促進了鄉村振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抓住“菜果牛” 致富不用愁
  冬日時節,清晨一縷縷陽光透過雲層,照在內蒙古赤峰大地之上,在寧城縣汐子鎮齊家營子村,村民閆峰和妻子早早在大棚裡忙活了起來。“冬天是我們最忙活的時候,這茬青椒、尖椒從10月開始種,種好了能賣到明年6月哩。…
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 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相關委、辦、廳、局: 《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 2021年12月27日   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體育總局教育部關於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體發〔2020〕1號)精神,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