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通遼: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 推動農牧業大市向農牧業強市轉變

2021年11月29日08:18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高效節水玉米種植基地。

玉米晾晒。

開魯縣牲畜交易市場。

紅干椒種植基地。

近年來,通遼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有關“三農”工作的會議精神,高位統籌、全盤謀劃、創新探索、務實進取,不斷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牧業基礎設施,加強標准化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和人才培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農牧業大市向農牧業強市轉變,在率先實現農牧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奮力前行,一路凱歌。

通遼市地處世界三大玉米黃金帶和肉牛養殖黃金帶,資源豐富,有優質黑土地2100多萬畝,有富饒的草原以及林下牧場資源。盛產玉米、小米、蕎麥、甘薯、紅干椒等農作物,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區之首,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生產地級市之一,素有“內蒙古糧倉”“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中國紅干椒之都”等美譽。該市始終堅持調結構、促轉型,穩步提升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向著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目標大跨步前進。

穩字當頭 農牧業生產邁向新台階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遼市立足資源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大力發展新興農業。在保持全市糧食面積隻增不減、糧食單產穩中有升的同時,堅持調優結構、調精品種,促進紅干椒、林果、蔬菜等優勢產業和雜糧、向日葵、中(蒙)藥材、甘薯、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結構逐步調優、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今年,全市春播總面積2303.61萬畝,同比增加160.43萬畝,形成了以玉米產業為主導,雜糧、中(蒙)藥材、紅干椒、葵花、生態林業等若干產業競相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畜牧業生產蓬勃發展。堅持增牛、穩羊、擴豬禽發展思路,通遼市現代畜牧業發展勁頭十足。據行業部門統計,目前全市牲畜存欄1151.22萬頭隻,同比增長10.25%﹔牲畜出欄612.54萬頭隻,同比增長5.17%。以良種繁育、標准化養殖等“八大體系”建設為抓手,牛存欄達到331.19萬頭、出欄75.93萬頭,同比分別增長20.33%和6.78%。依托金鑼、牧原、六合等大型生豬養殖場,生豬存欄達到197.69萬口、出欄219.56萬口,同比分別增長6.52%和7.57%。重點建設標准化規模育肥羊基地,肉羊存欄達到609.6萬隻,同比增長7.09%。

農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全市糧食總產量常年保持在170億斤以上,肉類總產量保持在50萬噸以上,穩居全區首位。通過實施穩產保供等一系列措施,預計今年年末,全市糧食總產將突破227億斤,肉、蛋、奶等農副產品產量均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通遼力量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民生、維護穩定中持續發力。

科技為要 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實現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快速轉變,推進農牧業現代化進程,離不開科技手段的支撐。通遼市堅持把發展農牧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智能化,人才專業化、多能化,給農牧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深入實施現代種業創新。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牧業科學的“芯片”,是一個地區農牧業發展的命脈。通遼市以“科技興蒙”行動為契機,加快推進玉米、肉牛兩大主導產業育種進程,將“命門”牢牢掌握在手中。全面啟動了“高產優質綠色玉米雜交種選育及高效節水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科爾沁肉牛新品種選育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等項目。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10余家玉米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玉米品種、產量、管理等30余項試驗攻關。增強良繁體系服務能力,改造升級冷配站點,推動設施設備更新,優化凍精區域規劃布局和選種選配方案,實現牛冷配全覆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玉米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畜禽良種化率達96%以上,改良效果逐年提升。

不斷推進科技示范推廣。農牧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是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遼市緊跟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編印了《通遼市“十四五”期間農牧業主推技術匯編》《2021年玉米栽培技術手冊》《數說通遼農牧業》等技術手冊,涵蓋種植業、畜牧業、農牧業機械化等30余項適合通遼本地的主推技術模式。全市圍繞玉米、肉牛、紅干椒、肉羊、藥材等主導特色產業,持續推進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遴選主推技術10余項,培育特聘農技骨干近40名﹔累計開展線上線下培訓3913場次,培訓農牧民超45萬人次,農技人員超4500余人,線上課程瀏覽人數達到2270萬人次。大力推廣綠色節本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應用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今年,全市共推廣以淺埋滴灌為主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面積600萬畝,技術示范成果凸顯。

持續強化農機裝備水平。為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水平,節約生產成本,通遼市嚴格落實惠農政策,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推進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00萬千瓦,農機服務組織713個,農機戶18.3萬戶,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畜牧業機械化率達到44%以上。投入部署高空測報燈11套,性誘捕器4800余台套,大型防控設備75台套,防控重大病虫害,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

特字為先 產業融合激發新活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農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活力在哪裡?通遼市的決策者們把目光鎖定在農牧業品牌化特色化發展上,通過提升品牌價值、推動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增強農牧業經濟發展新活力,“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等一大批綠色農畜產品享譽全國。如何擦亮通遼市特色主導產業的金字招牌,蹚出一條以三產融合帶動經濟發展的“通遼路子”?通遼市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堅持探索標准化體系建設之路。以標准化體系推進質量興農,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是通遼市農牧業品牌做大做強的核心要義。按照自治區“無標制標、有標提標”的要求,全市已建成玉米、肉牛、紅干椒等16個農牧業產業標准體系。依托高效節水工程,標准化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以上,標准化技術覆蓋率達6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深入推動畜牧業標准化飼養,推動畜牧業生產標准化基地建設,按標生產牲畜500萬頭隻。積極開展畜禽標准化示范場創建活動,已申報2個國家級示范場。

堅持探索區域品牌價值提升之路。近年來,通遼市不斷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証管理,促進品牌建設由“小、雜、多”向“大、精、深”轉變。目前,該市綠色、有機農產品用標企業84家、產品18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達到5個。“科爾沁牛”“通遼黃玉米”品牌價值在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品牌榜分別排名第20位和39位。今年,“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品牌價值分別達到305.1億元、261.8億元、19.64億元、11.29億元,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位居全區前列。全市4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內蒙古農牧業區域公用品牌目錄,9家企業入選內蒙古農牧業產品品牌目錄,5家企業入選內蒙古農牧業企業品牌目錄。“科爾沁”區域公用品牌已搭建起農畜、林果、文旅等5大類28小類品牌產品體系,預計到2025年,將帶動全市綠色農畜產品溢價增值20%以上。通遼品牌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堅持探索產業深化融合之路。產業融合發展是破解“三農”發展難題、補齊農牧業現代化短板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通遼市全力打造以攀升價值鏈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集群,形成了全牛產品開發利用、玉米全株深度轉化的產業體系,推動精深加工向食品級、藥品級高端終端產品延伸。今年,開魯玉王生物科技公司、奈曼牧原農牧公司成功申報為國家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市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99家,帶動農牧戶35萬戶以上,年產值達到203.5億元。科爾沁牛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功獲批,科左中旗科爾沁肉牛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開魯紅干椒自治區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正在加快創建。科爾沁區育新鎮、開魯東風鎮、開魯建華鎮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

堅持探索經營體系多元發展之路。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農牧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是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的生力軍。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全市通過旗縣市區審核認定發証的家庭農牧場累計達到2920家。在農牧部門登記備案的專業合作社達到7661家,社員14萬人,帶動農牧戶18.07萬戶。農牧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2515家,成為帶動小農牧戶融入農牧業現代化大生產的橋梁紐帶。全市立足打造首都中央廚房,規劃建設科爾沁綠色食品創新產業園,圍繞肉制品、乳制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產業,積極培育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在服務國內大循環中實現自身新發展。21家新型經營主體成功申報2021年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項目,谷潤肉業、澳豐糧油、蒙鑫羊業成功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第八批)認定名單,打造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美好願景正在實現。

綠色為底 田疇沃野托起新希望

綠色是農牧業的底色,是發展高質量農牧業的優勢,是承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希望。通遼市作為農業大市、人口大市,堅持綠色興農興牧,走好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對全市、全區乃至全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科學耕作合理施肥、專業植保農藥減量、科學灌溉有效節水……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通遼市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完成了由粗放、分散、消耗資源向集約、綠色、生態環保的華麗轉身,讓人充分感受到全市農牧業強勁跳動的綠色發展脈搏。

高標准農田建設見實效。全市把發展農業節水作為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起,全面實施了以農業節水為主要內容的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3年累計建成以淺埋滴灌為主要技術的高標准農田590萬畝,農業生產實現年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億斤以上,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有效緩解了“水糧矛盾”,探索出一條生態脆弱地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全市有82個蘇木鄉鎮、1526個嘎查村、83.5萬人在高標准農田建設中受益,人均增收達到1000元以上。

“四控”綠色生產措施促轉型。全面啟動實施了“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主要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5.2%以上。推廣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技術,累計發放植保高效噴頭4.7萬套,釋放赤眼蜂防控玉米螟面積達到83萬畝。大力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等技術,科學節水增收。通過推廣無膜淺埋滴灌、強制使用新國標地膜、加大撿拾力度等措施,當季農用地膜收回率達到80%以上。開魯縣被確定為全國6個農膜回收區域補償制度試點縣之一。

農牧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突破。發展循環經濟是現代農牧業的重要標志,通遼市著力在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上下功夫、求突破,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依托國家和自治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達到81%,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6%。以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為主攻方向,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產業化,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郭洪申)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