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青城“守藝人”:鐵筆繪制的內蒙古非遺珍品

劉藝琳 寇雅楠
2021年09月29日10:45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青磚灰瓦,鈴聲回響。來到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歷史的氣息扑面而來。一位烙畫師傅在毛氈烙畫老手藝人趙六的指導下,正在用烙筆繪制“連年有余”圖。

鐵器為筆,毛氈為紙。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毛氈烙畫起於西漢末,興於明清間。不施顏料,僅憑烙鐵筆的溫度和使用筆的力度來“涂抹顏色”。意在筆先,提筆勾擦點,落筆畫即成。

"烙畫說白了就是一種畫,想要烙好畫,首先得會畫畫。"趙六的繪畫生涯從給牆圍上色開始,識顏色、辨深淺、明好壞。多年之前,趙六在老家畫“牆”,那個時候的他還不知道烙畫。但數年積累的經驗構筑起趙六對畫面深刻的感知,這也成為趙六如今為師授教的底氣。

2000年初,趙六一家人將小小的店面開到了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一開始,趙六的小店主售“皮紙”烙畫。后來,趙六和兒子趙樂在烙畫過程中逐漸發現了“羊毛氈紙”的獨特魅力。

把羊毛氈壓成紙,先用小烙筆在羊毛氈上勾勒出輪廓,再用其他型號的烙筆沿輪廓繪制出明暗深淺。繪制過程中,羊毛氈被烙筆燒出顏色和氣味。淺淺的焦味從白棕相間的紙面飄出,為寧靜的古街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韻味。

“毛氈烙畫雖古已有之,但將羊毛氈烙畫推向市場,我們肯定是頭幾家之一。”趙六坐在老街的青石台階上,靜如一尊雕像。“一開始只是零散地烙,如今我們有了自己的羊毛氈紙工廠。通過網絡資源,我們也有了廣泛而穩定的客源,這門老手藝倒是不會斷在我手上。”趙六笑著說。

從羊毛氈的供給、羊毛氈紙的制作、手工繪制出烙畫到最后的銷售,趙六一家已經將羊毛氈烙畫打造出了一個產業鏈。

青城老手藝人因時而變,搭上城市發展的快車,通過創新的思維和產業鏈的打造讓小小的羊毛氈烙畫有了強大的生命力,老手藝得以創新傳承。臨走時,我們向趙六道別,他笑著揮手,身影逐漸融入古街之中。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