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勛章”獲得者廷·巴特爾:把根深深扎在祖國北疆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七一勛章”獲得者……這些年來,廷·巴特爾載譽無數。但每次接受採訪,他都會說,我是牧民,這是我的職業榮耀。
40多年來,廷·巴特爾扎根北疆,成為牧民群眾信賴的帶頭人。1974年,廷·巴特爾高中畢業后,與40多名知識青年相伴,響應國家號召,插隊來到了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薩如拉圖雅是個好地方,有山丘、有河流、有草場,還有淳厚的民風人情。可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牧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非常落后,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當時,牧民們住在蒙古包裡,沒有電燈,家裡很少見到紙和筆,更不用說書報雜志了。廷·巴特爾的心裡五味雜陳,曾懷疑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
長期的艱苦生活,使他深深體會到了純淨的情感,牧民們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對待知青們,怕他們餓著,送來炒米、奶食﹔怕他們凍著,拿出珍藏在箱底的最好的布料,一針一線給他們做好蒙古袍,手把手教會廷·巴特爾騎馬、放牧、打草、做飯……這些真切朴實的言行,一點一滴滲透到他的內心深處,使他愛上了這片貧瘠卻溫暖的土地,與各族人民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感。
知青返城政策出台后,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然而,事實卻出乎大家的預料,他是40余名知青中唯一選擇留下的。“我的事業在薩茹拉圖雅,我深情地熱愛著這片草原,草原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草原!”廷·巴特爾說。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由於缺少科學引導,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忽視了超載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逐漸退化、沙化。廷·巴特爾看到這樣的狀況,憂心忡忡。“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他苦口婆心地與每一戶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同時,提出推行劃區輪牧,使草場分區得到合理的休養生息,以保護和恢復生態。
一開始,廷·巴特爾的想法並沒有得到牧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自己先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他先是賣掉了自家的60隻羊,圈起300多畝草場進行封育﹔又帶頭做“牛”文章,利用雜交優勢發展育肥牛﹔隨后,在自家草場實施劃區輪牧、休牧,一系列的驚人之舉,收獲的是生態恢復和收入增加的“雙贏”結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論”:養5隻羊的效益與養1頭牛相當,而養1頭牛,4隻蹄子踐踏草場﹔養5隻羊,卻有20隻蹄子踐踏草場。廷·巴特爾通過計算蹄腿數量的方式來向牧民群眾說明“減羊增牛”的意義,在他的帶領下,牧民們紛紛效仿,經濟收入增加,幸福指數增強,附近的牧民們悟出一個道理:跟著廷·巴特爾干,沒錯!。
要想改善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光靠小打小鬧是不行的。廷·巴特爾深知,要想讓牧民群眾過上好日子,首先要改變牧區的生態環境。他組織牧民在嘎查嚴重沙化退化地區,因地制宜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植物,並積極爭取各類生態建設項目,重點實施圍封禁牧和“封、飛、造”等工程,草場全部實現圍欄化,有效遏制了沙化退化現象。在發展生產方面,嘎查發展鮮奶、風干肉加工銷售以及生態養魚、牧民之家旅游等產業,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從40多年前的人均年純收入40多元,發展到現在的1.88萬元。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通過積極爭取項目、社會支持和嘎查投入等方式,修通了通往嘎查的砂石公路和通往景區烏裡雅斯台的小柏油路﹔投資40萬元,改擴建嘎查活動室,建固定便捷式廁所18處﹔在重點位置建垃圾箱27個,改變了嘎查的人居環境。在廷·巴特爾的帶領下,牧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廷·巴特爾是個大忙人,家裡所有的日常生活靠老兩口自己打理,再加上外出開會、參加宣講等,他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但隻要來了取經的牧民,廷·巴特爾都會把手頭的活兒放下,為他們傳授經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各族群眾的冷暖時刻裝在心裡,是一名共產黨員不容推卸的責任。”廷·巴特爾是這樣說的,也一直在用不懈的奮斗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記者 宋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