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呼倫貝爾

科技“撐腰” 呼倫貝爾農業繪出高質量發展“上揚線”

2021年09月07日09:2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特泥河農牧場集約種植芍藥。 陳明 攝

  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機械化春耕。 田林鑫 攝

  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機械化秋收大豆。韓冷 攝

  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大型機械進行噴施葉面肥及殺虫劑作業。武賢童 攝

  初秋的呼倫貝爾,碧空如洗,肥沃的黑土地豐收在望,遠遠望去金黃一片,好似披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地毯。

  今年,呼倫貝爾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奮力攻關 綠色發展

  “先進的技術與現代化機械相融合,增產增收妥妥的!”呼倫貝爾農墾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主管農業的負責人董旭光對科技興農信心滿滿。目前,公司實施的“壟上三行+深施肥”大豆栽培模式,經過反復實驗已開始大面積推廣。

  深鬆精細整地、測土配方施肥、科學施藥……記者在這裡看到,3.8萬畝統管地上高產優質大豆長勢喜人,工人正運用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標准化生產。

  田成方、路相通。“大豆的茁壯成長的秘訣離不開合理密植。”工人告訴記者,播種時,全部大豆田以深鬆、深翻為基礎,確保豆種落地分布均勻並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這樣不僅抗旱防澇、增溫保墒,讓破土而出的豆苗盡情享受陽光雨露,還能增加豆種群體數量,減少田間漏光損失,提高光能利用率。

  董旭光說:“密植栽培田間郁敝好,封壟早,可壓住底草,減少草荒現象的發生,有效促進豆苗優質優量。”

  從春耕到秋收,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集中農業服務中心的迪爾4630、紐荷蘭2304、凱斯3230等大型機械力量,對密植大豆進行中耕、噴施葉面肥及殺虫劑作業,為大豆增產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今年購進的6台植保無人機對農田進行肥料噴洒作業,機械現代化讓這裡的農業“如虎添翼”。

  同時,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堅持以生產優質大豆為主導產業,新型農機具技術引進示范、特色經濟、優質雜糧引進多業並舉,健全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高蛋白大豆、非轉基因高產玉米、非轉基因抗病虫害矮高粱種植,通過新技術示范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多樣化、特色化和優質化,拓寬增收渠道,實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產品品質和職工收入的大幅度提升,科技貢獻率達到78%以上,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大河灣農牧場作為內蒙古唯一的“黑土糧倉”示范區,對內蒙古東部黑土地保護、科技水平提升、產業化建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黑土地數十年的耕種已然“累”了,如何保護好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採取“米豆輪作、秸杆全量還田”和“深鬆整地”技術措施。副總經理劉大鵬解釋說,這幾項技術措施以地養地、合理輪作倒茬,充分利用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均衡利用土壤養分,綜合防治病、虫、草害,提高土壤通透性,増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達到増產增收的目的。

  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借助中科院技術力量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引進高端先進現代農業機械裝備,通過與中科院各大院所聯合開展農業科研項目,引進國內先進農藝栽培技術,提高農作物單產和品質,提升農業現代化種植水平。

  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黑土糧倉”大河灣戰區青年突擊隊隊長陳海華介紹說,中科院計算所作為大河灣示范區建設的牽頭單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空天地一體化等技術手段,構筑智慧農牧業技術體系,結合大河灣農場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實際需求,整合院內資源,完成示范區建設攻關任務,建立黑土質量長期觀測基地,為黑土質量動態變化監測與永續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示范區工作要支撐呼倫貝爾市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讓農場有增效,才能說明技術有效果,才能被大家認可,大河灣模式才能推廣。”6月17日,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來到大河灣農牧場“黑土糧倉”示范區調研時說。

  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文亞認為,研究應結合當地實際需求,探索從資源、社會、經濟、生態等多系統、多領域、多層次耦合的角度開展黑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和開發適應性評價工作。

  優選品種才能讓飯碗更馨香。為了選育出適合公司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的優質高產玉米品種,通過對本地區及周邊縣市玉米種植區域進行市場調研,選擇了11個玉米品種作為試驗品種。全程採用馬斯奇奧、馬特馬克播種機播種,採取大壟高台壟上雙行種植模式,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結合作物目標產量、所需肥量、需肥規律和需肥時間,合理投入化肥及微量元素用量。

  秋收在即,秸稈即將粉碎,翻壓還田。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農機科技部部長李廣琴說,公司將著力抓好農機化技術示范推廣,大力推廣“米豆輪作、秸杆全量還田”“深鬆整地”等機械化技術,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科技種植水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綠色種養技術創新,讓“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變為現實。呼倫貝爾實施農牧業重大技術攻關行動,在種業創新、智慧農牧業、生態草牧業、農畜產品加工、生態環保等領域,推動立項相關領域科技計劃項目,集中力量攻克制約當地農牧業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以技術突破帶動重點產業邁向中高端。

  技術創新 智慧興農

  沿著寬闊平坦的田間土路,伴著轟鳴的機械聲,走進呼倫貝爾農墾特泥河農牧場有限公司大田中,一片忙碌的秋收景象映入眼帘。

  特泥河農牧場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杜增友介紹說,公司利用精准農業GPS導航技術,重點提高田間標准化作業水平,精准控制物資投放,最大限度的發揮土壤和作物潛力,做到既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又減少物資投放,從而實現降低物資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公司應用GPS導航技術的機械有26台。每台裝載該系統的拖拉機日播種農作物可達800畝,每1000米播行垂直誤差不超過2厘米,接幅准確率高達100%,有效提高了農機作業質量、作業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油菜產業如何綠色健康、優質高效的發展,是公司一直思考的問題。2016年,中國農科院等多家研究院在特泥河農牧場有限公司農林科技園區進行了“油菜新品種NM88及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應用”等項目的研究。課題組研發應用的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真正讓化肥、農藥實現了“雙減”。其中,丸粒化包衣技術效果最為突出,能有效地減少跳甲虫的危害。

  特泥河農牧場有限公司的丸粒化包衣技術採用批量試包衣機生產,在播前將殺虫殺菌劑、填充劑依次包裹在種子外圍,加工成大小、形狀無明顯差異的球型單粒種子。包衣的種子播種后,種衣吸水隻能吸脹而不溶解,有利於種子表面的藥膜、肥膜等慢慢釋放,可有效地發揮藥、肥的效果,因而保障營養供應,促進種子的發芽、生長。

  此項技術為實現播前植保、病虫害一次性防治、延長藥劑持效期提供了便利,起到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的作用,有效減少植物生長期的用藥次數,對環境保護和油菜安全有著積極意義。

  呼倫貝爾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市將深入實施“科技興市”行動,圍繞大豆、馬鈴薯、油菜、三河牛、呼倫貝爾草原羊等優勢特色產業,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服務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落實落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讓呼倫貝爾農業實現了從靠體力到靠智慧的轉變,實現了從數量到質量、穩產到增產的轉變。(記者 及慶玲)

  【記者手記】

  呼倫貝爾是一片黃金區域,素有“北國碧玉”“綠色淨土”之稱。這裡面積達25.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山東、江蘇兩省面積之和。有著大興安嶺森林、呼倫貝爾草原,以及繁多的河流、湖泊、植物、動物等資源。近年來,呼倫貝爾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培養了一隻高素質農業研發隊伍,並通過與企業搭建的實踐基地,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這其中,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便是一塊金字招牌。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已實現“自種、自養、自加、自銷”全產業鏈管理模式,打造出影響力大的“呼倫貝爾品生態”品牌,培育出“芥花油、大豆、面粉、澱粉制品、奶制品、羊肉、牛肉”七大系列全產業鏈產品。

  在今后發展中,呼倫貝爾市科技局將凝聚高端科技力量,為人才培養提供綜合性的實踐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並在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的同時,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幫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農產品品牌等,更好地滿足農業綠色發展。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