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種薯種羊”富了“神舟家園”

2021年09月04日08:0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初秋的四子王旗草原濃墨重彩,在那接天連地的綠色中,金色的麥浪、白色的羊群……豐收的景象扑面而來。

  以攻營拔寨之勢如期摘掉窮帽子的四子王旗,如今邁入鄉村振興康庄大道。一走進這個旗,兩大龍頭企業格外引人注目,一個是馬鈴薯種植公司——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另一個是種羊培育公司——內蒙古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這兩大龍頭企業不僅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而且也為該旗摘得國家級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國家首批肉羊核心育種場及全國杜蒙肉羊交易集散地等榮譽。

  種薯、種羊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成為四子王旗綠色發展的強勁引擎!

  一粒種薯引領一個產業

  “起山藥了!起山藥了!”

  8月21日這一天,四子王旗大黑河鄉太平庄村宏宇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馬鈴薯地邊,等待裝車的大貨車打開了車廂,一輛大型馬鈴薯收獲機開進田裡,熟練地攏起一壟壟馬鈴薯老蔓,蔓藤下立刻滾出一顆顆沾著黑土、鮮亮的黃皮馬鈴薯。在圍觀人群的歡呼聲中,四子王旗這個馬鈴薯種植大旗開啟了馬鈴薯收獲模式。

  “七月十五,就能起馬鈴薯?!”在當地人的常識中,八月十五前后才起馬鈴薯。

  宏宇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理李亞平自豪地解釋道:“這是我們的早熟品種,中加2號種子。現在馬鈴薯地頭價每斤7角,我們還種了中、晚熟品種,錯峰銷售能賣個好價。”

  今年30出頭的李亞平是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他所說的“中加品種”就是四子王旗的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馬鈴薯品種。目前該公司已發展為馬鈴薯新品種研發、種薯脫毒、繁育生產、大田種植、倉儲物流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園區。截至6月底,已生產馬鈴薯脫毒苗約6500萬株,帶動全旗原種繁育種植面積達20000畝。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馬鈴薯就是四子王旗的主要種植作物。當初受種植技術、灌溉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平均畝產不足500斤。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該旗馬鈴薯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6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由1000斤左右上升到4000斤左右,畝產不高一直是個瓶頸。

  進入脫貧攻堅期,四子王旗把產業發展確定為脫貧摘帽的關鍵之舉。旗委政府深刻認識到,要想使馬鈴薯生產有質的飛躍,良種推廣是命脈。2012年,該旗引進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實施了“政府+企業+農牧戶”脫貧政策,全面加快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建成從莖尖剝離、脫毒苗擴繁、原原種網室生產到原種大田擴繁完整的馬鈴薯原良種繁育體系,達到年生產微型薯1億粒,原種5萬噸,一級種薯87.5萬噸的能力。

  在中加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通過良種、田間管理和節水灌溉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四子王旗全旗馬鈴薯良種覆蓋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實現了馬鈴薯最高畝產1萬斤,平均畝產5000斤左右的產量,其中源於良種畝均增產1500斤左右。

  一粒良種引領一個產業,更帶富一方百姓。四子王旗通過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全旗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按正常年份計算,18.2萬農民人均從馬鈴薯上得到的純收入為1648元,佔到農民總收入的50%以上,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受災年份,馬鈴薯更是當地農民的“保命糧”。

  大黑河鄉四十頃地村村民李杰就是受益者代表,他將自家40畝土地流轉給中加公司后又來到該公司打工。他說:“我在這的工作主要是澆地、拔草,每天工資是200元,一年能干7個月左右,其他時間還能在附近打工,與之前相比每年能增收4萬元。”

  農民收入增加了,企業也得到了發展。“中加公司”從2012年建設投產時的5000萬元總資產發展到如今的5億元總資產,還帶動了1500余貧困戶脫貧,並提供了百余個就業崗位。

  該旗代旗長蘇力德說:“我們現在的馬鈴薯產業已形成科技化、規模化、機械化、節水化發展模式,特別是節水意識增強,以水定產,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項目,目前,我旗已投入2.42億元改造了高標准農田27.9萬畝。”

  種羊杜蒙肉羊引發產業革命

  位於四子王旗東北邊的白音朝克圖山丹嘎查是個明星嘎查。轄區面積共330平方公裡,下轄19個浩特烏素(自然村),全嘎查88戶牧戶,其中一半的牧戶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他們的養殖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

  然而在10多年前,這裡可不是這樣。該嘎查支部書記孟三虎說:“1990年我退伍回來時,全嘎查108戶270人養羊4萬多隻,過度超載使得50多萬畝的草場全部沙化、荒化。我心急如焚。期間,大家一致選我當支部書記,我就琢磨著得改變這種越窮越多養的落后養殖模式。我們先后引進小尾寒羊、細毛羊、絨山羊等品種進行不斷嘗試,但還是以失敗而告終。2000年,與本土企業‘賽諾公司’合作,引進杜蒙雜交肉羊,2011年成立山丹杜泊羊養殖合作社,推行‘黨支部+合作社+牧戶’的杜蒙肉羊雜交改良模式,目前,全嘎查88戶248名牧民共養杜蒙肉羊1.8萬隻。養的羊少了,草原生態得到保護,50萬畝草場全部恢復。”

  這樣的例子在四子王旗比比皆是,種羊杜蒙肉羊不僅實現了生態與牧民增收的雙贏,更是引起了改良羊種的一場革命。

  引領這場革命的就是本土科技企業“賽諾公司”研發的杜蒙雜交肉羊。

  1997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查干補力格蘇木當獸醫的李俊龍和當時全蘇木唯一的高中生布和朝魯召集了9戶牧民,成立了四子王旗新牧民養羊協會。

  協會從改良畜種入手,圍繞品種、營養、飼養方式、環境等草原畜牧業要素進行了100多次試驗,2005年培育出黑頭白身的杜蒙肉羊。新品種羊是以南非杜泊羊為父本、蒙古羊為母本,繼承了杜泊羊高繁殖率、3個月就出欄、胴體品質好和蒙古羊的體質結實、適應性強等特點,肉、皮均為優質品。

  在旗委、政府的支持下,當地14個牧民養殖戶試驗推廣杜蒙肉羊取得良好效果。18年過去了,當年的新牧民養羊協會成立了“賽諾公司”。如今,“賽諾公司”已成為集肉羊良種繁育、肉羊養殖、生態型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模式與技術推廣為一體的肉羊產業科技園區及我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扶貧龍頭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積累與沉澱,“賽諾公司”通過自主研究開發,並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澳大利亞杜泊羊協會等開展產學研合作,率先突破了胚胎移植、人工授精、同期發情等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應用,為肉羊優良品種的選育、擴繁提供了技術保障。作為澳大利亞杜泊羊協會唯一海外會員,目前該公司核心純種杜泊羊種羊數量已達6000余隻。

  通過培育新品種和從國外引種擴繁,利用超數排卵技術、胚胎移植技術等核心技術,該公司已建成國內最大的黑頭杜泊種羊繁殖基地、國內最大的杜蒙雜交羊生產基地,具有年胚胎移植4萬枚鮮胚、年產種羊2萬隻、人工授精20萬隻雜交肉羊的生產規模。目前,該公司擁有大專學歷以上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100余人,為全國14個省市提供畜牧業的發展設計與推廣方案,並提供種羊及繁殖技術服務。

  從2007年起,四子王旗委政府一屆接著一屆積極探索高效生態肉羊養殖模式,逐步形成一套“杜蒙肉羊高效生態生產模式”。並在該旗南部3個蘇木鎮21個嘎查1400多個牧戶中示范推廣。

  然而,推廣杜蒙肉羊種羊並非易事,讓牧民們轉換腦筋費了大勁,旗委書記、旗長輪番上陣作動員。供濟堂鎮貧困戶郝二柱就是一個例子,當年他是出了名的貧困戶,從掙扎在脫貧線上到如今年收入8萬元的富裕戶,郝二柱說:“這都要感謝武玉亮書記,是他三番五次上門勸我養杜蒙肉羊的。”

  “杜蒙肉羊的效益就是高。”這是查干補力格蘇木巴音嘎查牧民圖門達來經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近三四年,他家已發展到300多隻杜蒙羊,一年內可以產下450隻左右羔羊,一隻羔羊價格可達1200元左右,光賣羊羔就可以收入50多萬元。

  有付出就有收獲。目前,該旗杜蒙肉羊雜交改良配種規模達到130萬隻,戶均增收5萬元,純收入達到13萬元,取得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達到了減畜不減收。與實施國家的草原生態補獎機制前相比,禁牧區牲畜由原來的61.4萬隻減少到10.9萬隻,草畜平衡區牲畜由原來的60萬隻減少到41萬隻。草原植被蓋度、草群平均高度及產草量均明顯增加,沙塵大風天數明顯減少。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如今的四子王旗厚積薄發,吹響鄉村振興號角,制定了“四個深入提升行動”,讓“品牌”更響亮,讓產業更興旺,讓農牧民“錢袋子”更足更鼓!(記者 皇甫美鮮 海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