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集聚新業態,融通上下游,一頭牛牽出百億級產業

看內蒙古如何演繹“牛”傳奇

2021年09月01日09:39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66.3萬噸!牛肉年產量躍居全國第一。

內蒙古這頭“牛”再次出圈,蘊藏著內蒙古肉牛產業的蓬勃生機:

在五原縣,肉牛養殖循環經濟一體化項目引領著肉牛產業的嬗變,引領周邊農戶發展種、養、加一體化循環經濟﹔蒙古牛國家級保種場即將落戶阿拉善左旗,意味著可以更加全面地培育優良種群﹔位於科右中旗的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肉牛採購商,讓農牧民買牛有“超市”、養牛有保障、賣牛有“出路”。

牛產業越來越“牛”。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時代呼喚中,內蒙古著力向轉型升級要活力,向創新創造要動力,向全域開放要潛力,勾勒出一幅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壯美圖景。

謀與動,看量身定制的發展路徑

愛上內蒙古,從愛上內蒙古牛肉開始。

獨特、優越,內蒙古的自然條件“天生麗質”。擁有充足的耕地和廣闊的草場,且日照充分、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內蒙古農牧業的生態條件、作物與畜種分布、耕作和飼養制度,成就了世界公認的黃金肉牛養殖帶。

“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探索一些好辦法,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強調。

諄諄囑托,如椽之筆,描繪出一幅新時代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內蒙古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動人畫卷。

立足優勢,登高望遠,帶著“跳出內蒙古發展內蒙古”的眼界和胸懷,內蒙古牢記囑托奮力前行。

“要緊扣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動力引擎作用,統籌考慮產業布局和空間布局,著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的話語擲地有聲。

謀定后動,順勢而為。謀與動之間,量身定制的發展路徑激發出更強活力。作為國家重要的肉牛優勢主產區,內蒙古大力推進肉牛產業發展,路徑清晰明確,行動堅定有力——

在優勢產區支持養殖場、養殖戶免費使用良種凍精,加強冷配改良,推動肉牛養殖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深入推進肉牛生產標准化,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公司+農牧戶”等方式,帶動標准化適度規模養殖,有效提高母牛繁殖率和育肥牛產出效益﹔

在牧區推動牛羊繁育,在農區推動適合工廠化生產的牛羊育肥,實現牧區“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農區牛羊養殖規模穩步提升,草原保護和畜牧業發展雙贏﹔

大力推動以棚圈、飼草儲備庫為主的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牧區養殖設施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再創內蒙古肉牛產業新優勢,推動內蒙古肉牛存欄和產量雙提升。目前,全區肉牛存欄達到580.1萬頭,牛肉年產量全國第一,這是繼牛奶、羊肉和絨毛產量位居全國第一之后,內蒙古畜牧業又一佳績。

征程萬裡風正勁。內蒙古以畜牧業“穩羊增牛”、種植業“穩糧優經擴飼草”的發展思路,推動種植大縣向養殖大縣轉變,主動構建“為養而種、為牧而農、過腹轉化、農牧循環”的新型種養結構。

改與調,看轉型發展的澎湃動力

“好吃的食物是有根的。”紀錄片《風味人間》如是說。那麼,內蒙古牛肉的“根”又在哪裡呢?

在科爾沁草原腹地北緯42°到45°之間,有一條世界黃金畜牧帶,這裡的黃牛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質細嫩著稱。

高品質牛肉的誕生,得益於對品種改良的不懈努力。通遼市的黃牛品種改良已有60多年的歷史,先后培育出“科爾沁牛”“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原類型群)”等品種。肉用性能優異的中國西門塔爾牛已成為通遼市的當家品種,數量佔到全市牛存欄的96%。2008年,科爾沁牛業一舉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牛肉供應商。從此,內蒙古牛肉風頭更勁。

在位於科右中旗的內蒙古中農興安種牛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技術人員正忙著檢測種公牛精子的活力和密度。檢測合格的公牛精子經過稀釋、罐裝、噴碼、冷凍等工序,被送往儲藏室儲存。作為興安盟唯一的國家級種公牛站,這裡每天都能生產1萬劑以上優質凍精,為肉牛產業發展提供優質種源。

為了“品質”二字,內蒙古從沒有停下追求的腳步。目前,內蒙古已擁有5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和4個核心育種場,每年可生產優質肉牛凍精800萬支以上,自主培育的32頭肉牛種公牛進入中國肉牛遺傳指數排名前100位。

品種改良進程加快的同時,肉牛養殖方式也在漸漸轉變。

淘汰傳統飼養模式,優質飼料登上“C”位。內蒙古扎實開展“糧改飼”、高產優質苜蓿示范、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建設。在農區養殖聚集區和農牧交錯帶養殖優勢區,配套建設了一批以玉米為主,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為補充的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全力打造農牧互促、綠色循環、種養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

引草入田、以草換肉,肉牛養殖有了更加充足的飼草料供應。據統計,“全株青貯+精料補充料”的飼喂方式,讓肉牛優勢主產區繁殖率整體達到80%以上,核心地區達到百母百子。肉牛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1.8%,全區出欄肉牛平均胴體重162公斤,育肥肉牛平均胴體重達到200公斤。

改肉牛良種、調種植結構,改與調的交響樂奏出轉型發展澎湃動力,換來提質增效一手“好牌”。

補與強,看全產業鏈的強勁升級

黑色的安格斯牛、紅色的和牛、黃白色的西門塔爾牛、黑白花的荷斯坦奶牛……

走進位於杭錦后旗的內蒙古旭一牧業有限公司,隻見不同花色的數千頭牛正在悠閑自在地採食飲水。在產品展示廳內,有機牛肉、熟食制品、牧草飼料、有機肥料制品種類齊全,構成一條完整的綠色農牧業循環產業鏈。

作為首批“天賦河套”授權企業,該公司“牛”事業越做越牛,已經形成了從種植業、飼草料生產、肉牛繁育到屠宰加工銷售、生物肥轉化利用完整的綠色農牧業循環產業鏈,有機牛肉產品暢銷大江南北。

告別“小、散、粗”的發展模式,更深層、更廣闊的動能空間“藏”在不斷升級的產業鏈裡。

從生產到消費,從牧場到車間,從線下到線上,從粗放型到養殖專業化、生產標准化、經營產業化、銷售品牌化,產業鏈上下游高質量融通發展,推動肉牛產業強起來。

放眼全區,肉牛產業悄然變化——

在科左后旗,定向招商、補鏈招商等硬招頻出。牛骨、牛血、牛內臟等系列產品深加工企業相繼落戶,向著醫藥、食品、服裝等領域延伸拓展﹔

胴體后熟處理、冷剔骨分割、專業排酸技術……這些國際先進的牛肉加工工藝每天都在位於寧城縣的內蒙古東方萬旗肉牛產業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上演。這家集肉牛種源繁育、肉牛養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於一體的企業生產的牛肉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海外﹔

通遼市建設了中國(活牛)電子交易平台,這個集“牛交易”“牛金融”“牛服務”於一體的肉牛產業綜合服務平台,實現了活牛網上交易。線上線下的交易模式,促成買全國、賣全國的發展格局。

補短板、強產業的強勁勢頭,為肉牛產業持續賦能。

目前,內蒙古發展牛羊養殖大縣66個,形成了具有全國比較優勢的畜產品產業帶,5個肉牛產業強鎮獲得國家批准。

產業集群接連崛起,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內蒙古大力打造畜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和“蒙字號”品牌,不斷提升內蒙古畜產品品牌價值。科爾沁牛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品牌評估價值258億元,核心產區通遼市被國家認定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和“中國特色農產品肉牛優勢區”。

推進技術創新,強化質量品牌,推進模式變革……內蒙古努力實現由量到質、從弱到強的跨越,一場提升肉牛產業發展質量的變革,正在內蒙古大地上開啟新征程。(記者 韓雪茹)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