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紅色公牛”馴服記

2021年08月24日08:3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磴口縣在劉拐沙頭建成大型鎖邊林,切斷了沙漠“入侵”黃河的通道。記者 包葒 攝

  面前,是靜靜流淌的母親河﹔背后,是綿延起伏的大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猶如一排排綠色衛士,將黃河和沙漠隔絕開來。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磴口縣52公裡,劉拐沙頭是起點,這裡也是黃河與烏蘭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多年來,這頭桀驁不馴的“紅色公牛”瘋狂肆虐,當地百姓飽受風沙侵害,磴口縣68.3%的土地被它佔據。它還每年將7000多萬噸黃沙輸入黃河,導致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嚴重威脅下游地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馴服這頭“紅色公牛”,減少泥沙流入黃河,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2008年,磴口縣啟動實施劉拐沙頭綜合治理工程,建成一條長約4公裡、寬約3公裡的大型鎖邊林,有效切斷了沙漠入侵黃河的通道。

  而記者看到的,佔地3000多畝、2米多高的“巨型”菌草就是鎖邊林的一部分。它們適合沙區生長、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是用於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的優良草種。

  沿著穿沙公路駛向烏蘭布和沙漠深處,一行行、一簇簇泛著新綠的梭梭在黃色的大地上一直延伸到天邊,黑色的滴灌軟管追隨著梭梭一路鋪設。這是位於磴口縣防沙林場的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示范工程點。

  “201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沙,現在4萬畝梭梭將沙丘牢牢固定,到2023年接種肉蓯蓉后,畝收入能達到6000多元,是優質耕地收入的3倍,並且一次種植可以收獲15年以上。”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介紹,目前,全縣累計栽植梭梭45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近12萬畝,形成了從肉蓯蓉種植、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到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依沙傍河使磴口縣極具發展沙產業的稟賦。治沙產業化,是當地從實踐中開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高勇介紹:“綠起來要與富起來結合、治沙要與致富雙贏。在傳統沙產業的基礎上,我們引進、豐富特色沙產業業態,拓展以肉蓯蓉、沙漠葡萄、光伏治沙、沙漠有機畜牧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沙產業,形成了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產業化經營、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防沙治沙新格局。”

  2011年,磴口縣諾民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在荒沙上植樹、種葡萄、種紅棗、建酒庄,將2000畝沙漠打造成了一座綠色產業園。“我的園子綠了,不僅能阻止沙子刮到老鄉家裡,還形成了長久的產業,帶動老鄉就業,我就覺得我做對了。”一路走來不容易,外地人孫金亮對自己傾盡心力和財力打造的園子充滿深深地依戀。

  巴彥淖爾市聖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則獨辟蹊徑,在烏蘭布和沙漠建立有機奶源基地,通過治理形成有機草場,有機草料喂牛,牛糞還田,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種、養、加”一體化沙漠有機循環產業鏈,為更多沙產業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和樣板﹔巴彥淖爾仁創科技公司利用科技創新在沙漠裡種上了水稻,還在水稻田裡養殖魚、蟹、蝦等水產品,形成魚稻共生新模式﹔內蒙古洪濤沙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發展沙漠山藥種植,長山藥遠銷全國各地,畝均純收入達到2萬多元……

  截至去年底,磴口縣共有各類生態治理和沙產業經營主體90余家,新思路、新技術使80萬畝沙漠披“綠”又生“金”,3000多農牧民就近就地就業,打造了烏蘭布和沙漠可持續、可循環、可發展的治理新模式。

  通過不懈努力,烏蘭布和沙區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良好態勢,“紅色公牛”被馴服,磴口縣境內沙漠向黃河輸沙量減少到每年300多萬噸。綠進沙退,在2010年和2020年10年跨度的磴口縣衛星遙感圖中得到生動體現。

  綠富同興,讓磴口縣插上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翅膀。目前,磴口縣境內近230萬畝的烏蘭布和沙漠披上了綠裝,形成了160個湖泊綠洲,面積達到57.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擴大到現在的20.56%,林草覆蓋率達到了37%。(記者 胡芳 霍曉慶 帥政 包葒)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