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強驅動 助力創新發展
圖①: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學生在上思政課。 |
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都貴瑪——
“草原額吉”,詮釋大愛無疆
本報記者 張 棖 翟欽奇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有這樣一位“草原額吉(媽媽)”,她撫育了28名各地來到內蒙古的孤兒,以堅韌和無私詮釋著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物資匱乏、食品短缺,上海及周邊地區的3000多名孤兒嗷嗷待哺,被送到內蒙古大草原撫養。消息傳來,許多牧民主動領養了孤兒。
當時年僅19歲的姑娘都貴瑪,主動承擔起28名“國家孩子”的集中撫養工作。他們當中,最小的剛滿月,最大的也不過6歲。還是未婚姑娘的都貴瑪從喂飯、把尿做起,憑借堅強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溫暖了每一個幼小的心靈。
在蒙古包裡,她把孩子們的床擺成圓形,自己睡在中間,這樣晚上不論哪個孩子哭醒,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照料他們﹔有孩子生病了,她就在深夜獨自騎馬,冒著寒風和被草原餓狼圍堵的危險,奔波幾十裡去找醫生……在她的精心呵護下,28個孩子全都健康成長起來。
孩子們陸續被當地牧民家庭收養,每當有家庭來領養孤兒時,都貴瑪會叮囑孩子的身體情況、個性習慣,交代注意事項。牧民們把孩子接回蒙古包,也如同對待親生兒女一般撫養他們長大成人。
入黨40多年來,都貴瑪始終踐行著共產黨員的承諾。如今,這28個孩子已經像胡楊一樣,深深扎根在了這片哺育滋養他們的土地上。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黨員武漢鼎——
扎根鄉村,推廣農業技術
本報記者 張 棖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鄉村,把農業技術送到農牧民手中。他就是88歲的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武漢鼎。
從1953年參加工作開始,他便扎根鄉村,一干就是60多年。“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入黨40余年的武漢鼎,矢志為村民排憂解難,將農業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
1958年到1985年,他先后到清水河縣暖水灣村等地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針對當地牲畜品種差、個體小、效益低下的現實,他幫助村民改變養殖習慣,不斷進行畜種改良,使改良前體重隻有20多斤的土種羊,提高到六七十斤。他還積極推廣“豐產溝”耕作法、“深耕蓄水”耕作法等先進技術,收成越來越好,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1992年退休后,武漢鼎仍心系鄉村,長期駐守在大陽坪村、老牛坡村、座峰村等地。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吹響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年逾八旬的武漢鼎秉持“扶貧先扶智”的理念,繼續堅持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60多年來,他先后在清水河縣5個鄉鎮、15個行政村、30多個自然村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累計行程3萬多公裡,不知穿壞了多少雙鞋。他為清水河縣“三農”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清水河縣的山嶺溝壑,留下他層層疊疊的腳印。
巴彥淖爾市潮格溫都爾鎮派出所教導員寶音德力格爾——
服務牧民,守護草原平安
本報記者 翟欽奇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牧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草原上的牛羊有多少,寶音德力格爾做的好事就有多少。”寶音德力格爾現任烏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溫都爾鎮派出所教導員。從警23年來,他累計走訪牧民23萬人次,寫下民情日記50余本,受到當地牧民廣泛好評。
寶音德力格爾管轄的區域地廣人稀,交通不便,917戶牧民散居在1672平方公裡的戈壁上,最遠的牧戶距派出所達130公裡。一輛摩托車、一張地圖、一副褡褳、兩部手機,就構成了他的“臨時警務室”。幾十年如一日,他堅持每月深入轄區20多天,每年平均行程6萬多公裡。
牧區裡沒有建筑標志和道路,也沒有細化的地圖可以參考。從1999年開始,寶音德力格爾歷時10年繪制出一張“寶音圖”。他以公路為主線,把發現的路線、牧戶、參照物等全部標記在圖上,並將這幅圖錄入了巴彥淖爾市警務平台。“寶音圖”既是一份“聯絡圖”,也是一份“愛民圖”。
2010年3月,寶音德力格爾在惡劣天氣下,經過3個小時的尋找,營救了一名迷路的牧民。而在一次出警途中,他連人帶車翻進深溝,所幸被牧民救起。從救人到被救,從陌生到信任,20多年來,寶音德力格爾和牧民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他說:“牧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牧民。”
“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是牧民的兒子,就喜歡跟牧民打交道,他們也信任我,能為他們做點事情,我感到很踏實。”作為一名黨員,寶音德力格爾堅守邊疆,以責任感和對牧民的關心,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0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