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從復盛公到喬家大院

追尋草原絲路傳奇

康建國
2020年04月07日09: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復盛西店永記大金磚茶,包頭市北梁關帝廟藏
  孫 華攝

包頭市喬家金街
  楊建林攝

在內蒙古包頭市博物館,陳列著一組特別的文物——大塊磚茶、整捆煙草、生鏽的駝鈴、運貨的駝架……它們說不上珍貴,更算不上華美,只是清代到民國時期包頭地區常見的物品,但對於這座黃河北岸的草原城市來說,卻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意義。

萬裡茶道上的新興商鎮

清初,一度阻斷的草原絲綢之路恢復繁榮,形成了以福建武夷山、湖北漢口等地為起點,一路向北跨越大半個中國,穿過內蒙古至俄羅斯聖彼得堡等地的國際商貿通道。這條通道行程過萬裡,商路上的主要商品由絲綢變成了茶葉,因此又被稱為“萬裡茶道”。

19世紀40年代,在中俄邊貿城市恰克圖,茶葉已位列中國對俄貿易商品的首位。茶葉貿易的繁榮,源於草原民族對茶葉的巨大需求。草原民族無論長幼貧富,人人嗜茶,“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茶葉不僅是生活必需品,還在貿易中充當貨幣角色,“行人入其境,輒購磚茶,以濟銀兩所不通”。在草原上,“羊一頭約值磚茶十二片,或十五片,駱駝十倍之”。

茶葉熱銷草原的同時,大批皮毛物資運往中原。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黃河碼頭成為南北貨商雲聚之地。

200多年前,包頭還只是黃河邊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因為黃河的一次改道,造就了包頭這個新的黃河碼頭。伴隨著萬裡茶道上國際貿易的繁榮,包頭逐漸發展成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大量內地的茶葉、煙草、棉布等物品在這裡匯聚,被運往草原腹地售賣,換回皮毛、羊、駱駝等,再銷往中原。

駝隊是當時草原商道上重要的交通工具。著名商號“大盛魁”鼎盛時有駱駝近2萬頭,眾多底層勞動者就靠拉駱駝謀生。茶葉、煙草、駝鈴等物品,見証了包頭的城市發展史。如今,它們被放在博物館展櫃中,向人們訴說著萬裡茶道的故事。

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

清代,長城內居民稱殺虎口為“西口”,張家口為“東口”。出殺虎口進入西北草原地帶后,往西可通寧夏、青海、新疆,往北則可進入蒙古腹地。大漠草原的廣闊市場和萬裡茶道上的財富故事,吸引了山西、陝西等地大批百姓到“口外”謀生,民間稱之為“走西口”。包頭因為有南海子黃河碼頭,成為“走西口”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在無數“走西口”的故事中,山西祁縣人喬貴發的經歷堪稱傳奇,他是晉商喬致庸的祖父。喬貴發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來到包頭,靠為軍隊和商旅提供草料、大豆等物資起家,后經營貨棧,為旅蒙商提供貨物、飲食、住宿,建立“廣盛公”商號。廣盛公在生意興旺時因投資失利遭遇重創,一度瀕臨破產,重新崛起后更名為“復盛公”。喬致庸接手喬家的生意后,建立起以復字號為品牌的商業集團。復字號經營范圍十分廣泛,茶業、綢緞、藥材、皮毛、糧食、典當、估衣、錢業等無所不包。喬致庸經商重信義,不唯利是圖,管理上重視人才,知人善用,為喬家生意的持續興盛奠定了基礎。

商業的發達帶來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鎮的發展。嘉慶十四年(1809年),薩拉齊理事通判廳將巡檢衙門遷到包頭,包頭村改為包頭鎮。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包頭圍繞以喬家商鋪為核心的商業街區修筑城牆。這是包頭最早的建城史,民間因此流傳“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

包頭城內有多座宗教建筑,反映了當時多元文化的匯聚。晉商喜奉財神和關公,財神廟、關帝廟是他們常去之所。福徵寺是當地蒙古人信奉的藏傳佛教寺院。清真寺則是來自陝甘、寧夏等地回族民眾的宗教場所。

為了滿足當地居民和來往客商食用蔬菜的需求,城東南龍王廟一帶建起了多座菜園,甚至還發展出專門的行會組織“園行”。喬家的復盛園是包頭規模較大的菜園。在現存的一份光緒年間的碑刻資料中,還有復盛園參與集資重修龍王廟的記載。

草原絲路的時代新篇

經商致富之后,喬致庸在老家置地建房,於同治初年(1862年)開始在祁縣喬家堡村統樓院老宅西北新修明樓院,名為“在中堂”。同治十年(1871年)修東南院、西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四角。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喬家買下四院中間的兩條街巷,東修門樓,西建祠堂,將全部院落封閉起來。民國時期,隨著喬家人口增多,又對宅院進行擴建。

經過喬家幾代人的營建,這座私人宅院成為遠近聞名的豪宅,民間盛傳“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整座建筑群布局嚴謹考究,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堪稱中國北方民居建筑典范。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推進,傳統的萬裡茶道逐漸走向沒落。喬家的商業王國也成為歷史的背影。

如今,山西喬家大院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博物館,向海內外游客展示晉商文化和山西民俗風情。在包頭市東河區復盛西糧油店舊址上,建起一條復古商業街“喬家金街”,街上保留的呂祖廟和財神廟等清代建筑,成為這段繁華歷史的見証。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草原絲綢之路的再度輝煌帶來了新的契機。隨著“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穩步推進,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三國之間的合作項目陸續啟動,貿易額不斷增長,人員交流更加頻繁。草原絲路上開拓進取、互利合作的精神,在新時代譜寫出燦爛新篇,而這也必將為沿線各族人民帶來新的福祉,創造出更多精彩故事。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4月07日 第 07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