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陰山岩畫:

崖壁上的絲路文化印記

康建國
2020年02月18日10: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陰山岩畫 王浩 攝

  陰山岩畫 王浩 攝

  “陰山岩畫第一人”蓋山林先生2月9日因病逝世。他持續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讓世界認識到了陰山岩畫的價值。

    

  岩畫,即用金石或顏料在岩石上磨刻、涂畫的圖像,是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在內蒙古陰山地區的崖壁和岩石上,分布著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古代岩畫,構成一條綿延千裡的岩石“畫廊”。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陰山岩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裡。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瑞典聯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陰山發現少量岩畫遺存。197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在野外調查時第一次見到陰山岩畫。1976年,他開始對陰山岩畫進行科學、系統的考察和研究。在蓋山林的努力下,陰山岩畫的價值逐漸引起海內外關注。2006年,陰山岩畫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陰山與黃河河套相鄰的地區是陰山岩畫的主要分布區,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磴口縣、阿拉善左旗等地,岩畫分布最為密集。比如磴口縣托林溝地區,每隔2-3米就有一幅岩畫。在默勒赫圖溝一處約100平方米的崖壁上,有一面由眾多人面圖形組成的畫牆,被譽為“聖像壁”。這些刻有岩畫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歷史上是陰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陰山岩畫一般是用岩石、青銅或鐵器等敲鑿、磨刻而成,也有用顏料涂畫的。從個別岩畫中的鴕鳥和大角鹿形象推斷,陰山岩畫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出現。同一時期的岩畫有相互疊壓打破的情形,后世對前代岩畫進行模刻和補刻的現象也很多,加上長年日晒風蝕,如今要准確識別和區分這些岩畫有著較大難度。蓋山林等專家認為,大部分岩畫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作品,其中有文字的岩畫為年代和創作主體的推斷提供了相對准確的依據。

  陰山處在草原與中原的南北分界線上,自古以來就是民族遷徙交流頻繁的地區,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回鶻、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經生活於此。這些刻在崖壁上的藝術品,真實記錄了古代北方諸游牧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奇異的人面像、夸張的舞蹈圖、多變的紋路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群體中巫文化、薩滿文化的盛行。弓箭、狩獵、放牧、車輛、戰斗等圖像描繪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狼、虎、豹、野牛等野生動物和馬、牛、山羊、麋鹿、駱駝等家畜形象,展現了陰山地區歷史上水草豐美、動物成群的繁盛景象。

  將陰山岩畫與匈奴墓葬出土的鄂爾多斯青銅器進行比較發現,其紋飾題材和創作手法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阿拉善左旗發現的一幅“虎噬牛”岩畫,具有典型的“草原風格”,這種食肉動物噬咬食草動物的形象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重要題材。學界由此推斷,這些岩畫是由匈奴人創作的。自中原的戰國時期開始,匈奴逐步統一北方草原,其勢力強大時,陰山南北一度都是匈奴的牧場,因此匈奴人在這裡留下了大量岩畫作品。之后帶有突厥文樣石刻的出現,証明突厥強大后勢力曾到達陰山地區。

  用鐵器刻劃並伴有回鶻文的岩畫,說明回鶻人曾在這裡活動。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推翻后突厥汗國,建立漠北回紇汗國,788年改作回鶻。與回鶻人有關的岩畫中,車輛題材是一大特點。在烏拉特后旗布爾很哈達發現的一幅岩畫,共有三個車輛圖形,車轅很長,有兩個車輪,車上有帳。這與史書記載的回鶻車輛形狀相似。在另一處帶有回鶻文字的岩畫中也出現了車輪形象。回鶻重視商業,是唐朝中西貿易的中間商,陰山南麓是回鶻與唐朝貿易的重要地點。回鶻商人的貨車穿越陰山山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將唐朝的物產運往漠北、中亞等地。

  唐代之后,黨項人以河西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陰山成為西夏重要的戰略屏障。在磴口縣包特根河的河谷中有一處岩畫,是兩匹背向站立的馬,其中一匹馬背上似有鞍韉。馬的左上方有一行西夏文,漢譯為“天地父母”。這幅岩畫附近還有一處西夏文的題記和一幅帶有西夏文的羊群岩畫。類似風格的作品還有很多,分布范圍也很廣,可以判斷為同一時期。這些岩畫見証了黨項人在這裡的生活,車輛與帶鞍韉的馬匹反映了陰山古道的交通狀況。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跨過陰山,滅亡西夏,陰山岩畫的題材開始與蒙古人相關。這些岩畫不僅分布廣泛,延續時間也很長,跨越元明清三代。除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外,岩畫中藏傳佛教的內容居多,反映了蒙古人的生活和信仰。

  除了歷史的見証,岩畫還是重要的藝術品,代表著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藝術水平和審美追求,是絲綢之路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學者和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和研究。

  目前,地方文博部門已經開展對岩畫的整理與保護工作,大片岩畫區設置了文保界碑、圍欄和監控設施,一些無法原地保護的岩畫被移至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岩畫向公眾展出,一些地區修筑道路、地標等設施方便游客前往參觀,多地博物館設立了岩畫展區。在巴彥淖爾市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館,有一個巨大的岩畫主題展廳,除了陳列一些從野外移入館內和民間征集的岩畫外,還通過圖片、拓片、復制品、影像等手段系統地介紹和展示陰山岩畫。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