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进沙退 点沙成金
磴口县“借光治沙”创造生态奇迹

立夏时节,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2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示范项目区,何文强正在指导工人铺设草方格:“撒稻草时要均匀分布,保持一条线,遇到稻草疙瘩,需用手撕散,压草机才能将稻草压进沙子里。”在另一块区域,马达轰鸣,拖拉机驶过之处,一株株绿色的梭梭苗被栽入草方格内。
何文强是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已经从事治沙工作20年。“今年3月中旬开始,我们就在这里压制草方格固定流沙,3月下旬开始植树造林,预计持续到5月底。4月中旬在草方格内种植梭梭和四翅滨藜,明年4月就可以接种肉苁蓉了。今年全县计划完成工程压沙和灌木造林9.3万亩,目前已经完成80%。”何文强介绍。
蓝天之下,一排排光伏板吸收阳光转化为电能,板下一行行梭梭苗沐浴阳光努力生长。在乌兰布和沙漠,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已经成为防沙治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排光伏板的间距是12米,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治沙密码。”何文强站在光伏阵列间,手指划过两排光伏板的空隙。1.8米高的支架在沙地上投下细长的阴影,板间12米宽的“生态走廊”里,梭梭与四翅滨藜长势喜人。
这种被称为“光草药模式”的设计,颠覆了传统光伏电站的建造逻辑。光伏板如卫士般阻挡风沙,支架高度确保植物采光,宽阔的间距则为机械作业留出空间。“我们不是在沙漠里种电站,而是在电站里种沙漠绿洲。”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韩应联说,“我们创新发展的光伏+生态治理模式,是对磴口县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沙漠空间,还为防沙治沙带来了新的转机。”
在磴口县的光伏治沙区域,肉苁蓉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黄金产业”。“梭梭和四翅滨藜的根系极为发达,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特别好,而且不用大面积浇水就能成活。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植物的根部可以寄生一种珍贵的补益类中药材肉苁蓉,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介绍。
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目之所及,大片的梭梭林已经变得郁郁葱葱。魏均蹲在一棵梭梭树下,指尖轻轻拨开沙土,然后双膝跪地,双手挖出1尺多深的沙洞后,几根粗壮的长着“龙鳞”的肉苁蓉便破沙而出。“去年才种下的肉苁蓉,今年就长到这么大了!”他咧嘴一笑,身后的梭梭林在朝阳中随风摇曳,将流动的沙丘切割成整齐的绿洲网格。
魏均介绍,在光伏+梭梭种植接种肉苁蓉和光伏+四翅滨藜种植接种肉苁蓉模式中,梭梭和四翅滨藜不仅是防沙治沙的主要灌木树种,更是肉苁蓉生长的“温床”。梭梭接种3年后,亩产肉苁蓉1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格30元/公斤计算,亩均产值3000元左右;四翅滨藜接种3年后,亩产肉苁蓉2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6000元左右。“目前全县有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在沙漠中种植梭梭林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魏均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科研人员王丹阳正在用仪器分析土壤粒径。“土壤粒径分析是改良土壤的前提,通过科学配比改良土壤,极大地提高了沙生植物的存活率。”王丹阳告诉记者。忙完实验室的工作后,她又要匆匆赶往磴口县2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我的另一项工作是进行野外调查。通过调查植物群落多样性,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沙治沙。”
近年来,磴口县将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治沙实践,成功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并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沙林中心突破本土灌木育苗技术,创新形成乔灌草科学配比体系,其中,“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等创新模式在全国推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这些多样化的治理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介绍道,“它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过去治沙靠国家投钱,现在是沙漠自己‘生钱’。”何文强算了一笔账:200万千瓦光伏区平均年上网电量33.4亿度,年营业收入可达7.68亿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9.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76万吨。更关键的是中药材种植产业链——从初加工到提取物生产,全县肉苁蓉、甘草、有机葡萄等特色沙产业,带动9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
磴口县国土面积552万亩,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面积426.9万亩,占全县面积的77%。近百年来,乌兰布和沙漠这头“红色公牛”横冲直撞,吞良田、毁房屋、造风沙,每年还将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威胁安澜。如今,这片曾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死亡之海,正在上演一场“借光治沙”的生态奇迹。
70多年来,磴口县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出“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截至目前,全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到现在的39.1%,向黄河年输沙量减少到370万吨,降低94.7%。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支撑和地方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相当于‘前店后厂’,磴口是个巨大的试验场,实验成果全国共享。”诚如张景波所言,“当每一片光伏板都成为固沙的铆钉,每一株梭梭和四翅滨藜都变成致富的种子,我们就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密钥。”(记者 薛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