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本网专稿

专家眼中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王慧
2022年05月09日16:38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阿勒得尔图的力作——《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路径、鲜活人物和可以追溯的个例。这些既可以用作学术研究第一手资料,也可以沿此线索,再度进行田野考察,进而从已知探索未知。”内蒙古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艺术评论、编剧刘新和在阅读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这部书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受。

谈到乌兰牧骑,刘新和认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这部书是具有文学、思想和文献三大价值。他从事艺术史志编纂工作多年,《纪事》中所展现的诸多文字与图片资料他也是首次见到,《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的问世,对关心乌兰牧骑的人们而言,对乌兰牧骑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文献方面的“饕餮大餐”。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在读完《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深有感触。“‘乌兰牧骑’,蒙古语意思是‘红色的嫩芽’。1957年,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出现在了内蒙古草原上,职责是扎根基层,服务农牧民群众。看《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这部书时,我一边看一边记。我发现阿勒得尔图通过去感触、感觉,怀念着一种纯粹的、干净的、互相帮助的情感。我被他书中所写的细节打动着、感悟着。”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分享读书感悟时说,这样的题材在这些年是比较少见的,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另外,采访之详细,资料考察之扎实,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体会。这个作品是对乌兰牧骑60余年风雨历程的记录与书写。清晰的历史脉络,重大事件的叙述拿捏,大量精准的数据,某一个具体故事的前后追踪,让人印象深刻。同时,结构布局比较好。

李燕燕深有感触地说:“据说,为了写好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者阿勒得尔图行程几万里,采访了全区几十支乌兰牧骑,利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总字数长达三十八万字。一年多以前,作者寄给我这本书,同时告诉我其实创作并非两年,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他已经做了十余年,可谓‘十年磨一剑’。也正因如此,这个作品也被《人民文学》刊载。我认为,不考虑作品本身的文学含量,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性和独家披露的许多故事,也是大刊愿意选择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李青松对内蒙古是十分有感情的。当读到《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这本书时,他感触颇深,并勾起他在内蒙古的点点滴滴。

李青松说:“早年,我生活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乌兰牧骑。我能记起,乌兰牧骑的四匹马拉着的胶轮车,时常会从我们村子的沙土路上驶过。车上载着锣鼓、乐器、服装箱子。乌兰牧骑队员们都描了略显夸张的眉,他们在胶轮车上说说笑笑,开心无比,让我感觉到,他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阿勒得尔图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是一部全方位呈现乌兰牧骑六十年历程的报告文学,视野宏大,材料详实,具有重要的史志价值,研究内蒙古文艺不能不读此书。”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