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流淌 答卷亮丽
又是一个春天,内蒙古重重新绿,万木争荣。
南端的乌审旗桃花灼灼、柳条抽芽,中部的阴山下,粉白如霞、绿意萌发,北边的大兴安岭候鸟报到、冰雪渐消……一幅北国春光图渐次铺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种草300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森林覆被率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较2012年分别提高1.97和4.71个百分点,实现“双增长”;年均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万亩,占全国同期治理任务的4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
“全国第一”“双增长”“双减少”,这就是内蒙古。这是内蒙古大地上肆意流淌的青绿,是呼之欲出的蓬勃生机,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交出的亮丽答卷!
奋起——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2015年4月1日,随着一棵落叶松轰然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长达半个世纪的林业大开发落幕,开启了生态修复和建设的新时代。
2022年3月25日,挂牌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的内蒙古森工集团乌尔旗汉10万吨林业碳汇被北京一家公司以400万元的价格竞拍成功。
从木材生产到生态保护修复,从“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创造“绿色GDP”,大兴安岭的重大变革映射着内蒙古的绿色征程。
内蒙古在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生态脊梁”,两侧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原、森林、湿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安全屏障。
曾经一度无序开发、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河流湿地面积变小、水质变差,“自然之肾”变成“生态之患”;矿坑和矿山裸露,不仅面目丑陋,更是造成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
生态环境问题,不再是一时一地的简单问题,而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坐而谋,起而行。内蒙古牢记嘱托,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奏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将全区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严格管控,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出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以久久为功的行动修复生态环境创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启天然林保护;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10.2亿亩草原享受“带薪休假”;持续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坚决打赢矿山生态修复硬仗……
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的开展,使内蒙古生态保护建设从理念到制度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迈出坚实步伐。
巨变——万里山河披锦绣
去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路上,车子一路都淹没在比人还高的沙柳中。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波,是官井村村民的家庭林场,也是他们的绿色银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他们回不去的家。
站在东达蒙古王集团风水梁产业集镇人工垫筑的十几米高的观景台上,良田畦畦、绿树森森,花香阵阵、鸟鸣啾啾……它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的、在沙漠中建起的绿色王国。
库布其,中国第七大沙漠,如一条黄色巨龙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一度吞噬文明,逼迫人们背井离乡,被称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
如今,几代人接力奋斗,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有三分之一披上绿装,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其治沙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
荒漠变绿洲,荒山变绿岭,不只是库布其,内蒙古追逐绿色的脚步从未停止。
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民义务植树深入人心,科学推进防沙治沙,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湖两海”、察汗淖尔湿地、黄河流域等重要河流湖泊湿地保护治理工程有效实施;
河湖长制全面实行,五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河流、湖泊、森林、草原都有了专属守护。
山河披锦绣,从草原到森林,从荒漠到河湖湿地,内蒙古大地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绿色传奇。
曾经“春天刮风黄沙起,雨后山洪冲走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苏木山,经过几代人接力植绿,有林面积达20.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8%,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
曾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的“一湖两海”,经过生态补水、围封禁牧、杜绝排污等综合治理,“草原明珠”重现光彩。
3万亩滚滚流沙变绿洲,曾代表着“不毛之地”的乌海市白独贵湾被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替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区8个地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今,绿色传奇仍在不断续写。
突破——绿色GDP持续发力
大片的光伏板努力吸收阳光制取绿电,板下种着土豆、药材等经济作物,这是亿利光伏治沙示范基地。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工业旅游”的光伏新型产业模式,犹如绿色阳光银行,年发电量约12.5亿度,每年减少碳排放120万吨。
“生态治沙增汇”“光伏治沙减排”,继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后,库布其又为沙漠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解决方案。
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双碳”目标下内蒙古推动经济转型,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根本遵循。
扩绿即增汇。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多样的湿地,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经测算,全区林地、草地、湿地总碳储量为122.10亿吨。
“双碳”大幕拉开,内蒙古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积极发展林草湿碳汇,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
在被称为“中国绿肺”的大兴安岭林区,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点“碳”成“金”。2021年,通过自治区环境能源交易所挂牌销售VCS碳汇产品8笔,共计73.3万吨,交易额累计1465余万元。销售单价也从年初的每吨11.5元提高到42.42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6160亿元,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为1071.75亿元。良好的生态源源不断地创造着绿色GDP。
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岸边的小渔村郝家窑村,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工程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也让自然风光变成美丽资源。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一起奔小康。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是优质耕地收入的3倍,并且一次种植可以收获15年以上,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双赢。
……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会一蹴而就,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上,内蒙古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记者 霍晓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