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区:绘出基层社会治理新画卷
175名网格员风雨无阻,103名专职调解员素质过硬,494名社区志愿者深入各个街道,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如果说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道“方程式”,那么居民群众的灿烂笑容、真诚赞赏,便是最佳答案。
2020年以来,康巴什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康巴什为目标,以防范化解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具有康巴什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先后荣获“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五社联动”奏响基层治理强音
“今年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一切得益于‘五社联动’服务模式的推进。”达尔罕社区党委书记崔春说。
达尔罕社区成立于2012年,现有常住人口近五千余人。它是典型的转移农民安置社区,居民为原来五个行政村的转移安置户。2015年7月,社区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涉及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服务。
社工入驻后,最初采用的是“三社联动”的服务模式,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为居民们提供各项服务。社区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辖区内各单位之间广泛组建党建同盟;最终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服务模式。
在“五社”中,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是力量支撑,社会工作者是专业人才支撑,社区是服务载体支撑,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是社会资源支撑。
“作为社工组织,除了做好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策划活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和培育也十分重要。达尔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白宇介绍,他们通过入户走访、在活动中发掘居民骨干,“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志愿者,并最终孵化、培育出一个个社区社会组织,如“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红星艺术团”“公益课堂”等。
社区居民屈玉喜,此前是社区活动的“被服务对象”,参加多次活动后,就成了一名志愿者。目前,他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红星艺术团”的负责人,社区里不少老年人和他一样成为“红星艺术团”的志愿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参与志愿服务,传递真情和爱心。目前,达尔罕社区发展志愿者200多人,他们已经成为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参与者。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社工常态活跃在康巴什区各个社区,关爱留守儿童、情系空巢老人;志愿者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热心公共事务;社区慈善基金温暖困难群众心田……“五社联动惠民生”的新画卷正在康巴什区越铺越长,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充盈。
基层治理走向现代化
“有了‘580’,真的有人来帮我,解决了我眼下着急的事。”家住铭鑫尊园小区的居民张玉琴感慨道。
今年暑假,张玉琴因患有腿疾,孩子又在外地上班,家里四岁的小孙子无人照看,这可急坏了张玉琴。
焦头烂额之间,张玉琴想到前段时间有网格员上门宣传的“580热线”宣传彩页,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电话。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将孩子的基本信息登记好,还送来了社区开设的暑期公益培训班。到了上课时间,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带着张玉琴的小孙子去上课,放学后再送回来。一个暑假,小孙子的照看问题解决了,还学会了基本的绘画知识,张玉琴十分感谢社区工作人员,逢人就夸。
为更好地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工作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开展“我帮你”实践活动,5月份,康巴什区“580”工作调度室正式上线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工作室,该工作室贯通了“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五个中心融合,是由热线电话、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多媒体联动渠道构成,集诉求办理、政府服务、智慧管理、决策辅助于一体,具备全媒体受理、全领域服务、大数据分析三大创新特色,“一室对外、全城受理、同城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用“小程序”管好居民“大事”,康巴什区以科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全程全时、高效有序的管理来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让城市安全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不断织密补盲、纵深融合。
此外,今年9月,康巴什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和自治区首批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同时打造“多多评·码上生活”社区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区居民定制专属二维码,推动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等工作由线下转向线上,实现传统物理社区治理和网上虚拟社区治理的双向互动、双向发力。
多样调解为民解忧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最小单元,关系着居民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如何化解社区矛盾,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个本不打算交物业费,正在想辙挑刺的人,忽然碰上个“爱管闲事”的“桃花姨”。姨三言两语,说得人受用,马上就服帖了。
又有一个和邻居闹不快的,面红耳赤数落邻居之时,“桃花姨”又出来“和泥”,事儿还是那个事儿,“桃花姨”一说,也没多大事儿。
在滨河街道康城社区,小到鸡毛蒜皮,大到经济纠纷,“桃花姨”出马,一件件事儿就在社区居民圈里掰开、码放、解决。居民们夸起“桃花姨”停不下来。
大家口中说的“桃花姨”“桃花姨”名叫李桃花,今年68岁,是康巴什区人大代表。按说退休在家有钱有闲,那不正好?可“桃花姨”是个热心人,又是老党员,总想为大家干点什么。
一开始,“桃花姨”也就在自家楼上楼下做个“说客”。邻居们闹点小矛盾,或者和物业公司“搞事情”,她只要一看见,就忍不住去讲道理。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不图名不图利的“桃花姨”。麻团理不清,就去找“桃花姨”。社区这时也“盯”上了“桃花姨”,成立了康巴什区街道社区层级首家个人调解室——“桃花”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邻里纠纷调解、家庭婚姻纠纷调解、物业业主纠纷调解等60多件,涉及资金最高达到2700多万元。
在康巴什区,像“桃花姨”这样的基层调解创新做法还有很多,“闫金山人民调解工作室”“徐永丽律师调解室”等都在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纠纷和烦心事。“如果遇到啥纠纷,就到社区去,跟调解员唠唠嗑,准能把难题解决了。”康城社区居民刘三旺说。
下一步,康巴什区将突出重点、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作用,全力抓好以人民调解参与信访、司法、诉讼事项等为重点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打造个人品牌、行业品牌工作室,形成人民调解“康巴什”升级版,实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的工作目标,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城市治理“千条线”,文明创建“一根针”。让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更灵敏,让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效率与温度日益释放,康巴什区仍在大步向前,不停探索。(冯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