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拉长补短”鏖战正酣

——内蒙古全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综述(中)

2021年11月07日09:10 |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小字号

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

如何让产业链条“联”起来,价值链“长”起来,产业体系“强”起来?

内蒙古的做法是:对现有产业体系和产业业态进行系统改造与全面优化,打造符合内蒙古战略定位的产业链。这是一场全方位的产业变革。

“链”上延伸“链”上提质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链现代化如何攻坚?

注重链条延伸、价值提升。千方百计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提高区域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解除简单“挖煤卖煤、挖土卖土”尴尬。

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稀土医疗产业基地,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一台驰影A30磁共振诊疗车模型格外吸睛。诊疗车上,集成型稀土永磁磁共振仪、心电图机、急救供氧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移动小诊所。

这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诊疗车,是这家稀土产业链终端应用高科技公司的拳头产品。公司研制的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磁共振产品俏销国内外市场。

园区内另外一家稀土企业,包头汇众磁谷稀土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电镀生产线高速运转。公司突破了电镀加工这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不仅解决了过去无法在“家门口”给稀土钕铁硼材料做表面处理的窘境,就连外地的厂家也纷纷前来“下单”。

高新区内有一批这样的稀土产业链终端应用企业,作为稀土产业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们延伸了产业链条,拉动了稀土产业协调发展,使得稀土原料的就地转化率达到75%。

延伸链条、提升价值,不再“挖土卖土”,是包头市稀土产业发展的“指南针”,也是自治区产业体系补短板、通堵点、破卡点的“金钥匙”。

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区水平,内蒙古产业链延伸度不长、韧性不强、上中下游产业协作不紧密,资源依赖度较高,整体处于中低端。如何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的指示坚定明确——不搞面面俱到、不能贪大求全,精心谋划打造更加符合内蒙古战略定位的产业链,聚焦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攻坚,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

在包头,一场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延伸优化升级产业链的战役早已打响——

在原有11条产业链、7大产业集群和建立链长制、群长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形成19条产业链,集中培育打造5条战略性新产业链,促进多元发展、多极支撑。

他们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建立全链条招商引资意向清单,上半年对接企业3243家,签约项目411个、落地229个。

“链”上发力“链”上开花 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产业链现代化如何攻坚?

坚持扬长避短、培优增效。立足优势、放大优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聚丙烯自动包装车间里,机器轰鸣,4条自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包装产品。白色的聚丙烯颗粒经灌装、封口、成袋后“乘坐”传送带至码垛机前,经全自动码垛后完成入库,等待装车运往下游客户。

谁能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白色颗粒的“前生”竟是黑黝黝的煤炭,而人们日常所见的塑料玩具、塑料水杯竟也是它的“变身”。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区,这样的奇妙变化每天都在上演。这里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并产生联动效应,一家公司的产品,往往作为原料供给隔壁公司,链条循环往复。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自治区建立起以煤为基、向产业链下游扩展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循环产业链,形成以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精细化学品等为主的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年转化煤炭超1亿吨。

主导产业“打头阵”, 强链补链“挑大梁”。能源产业是自治区的当家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以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为主线,内蒙古正巩固提升整个能源产业链的竞争力,着力把这个“长板”锻造得更长。

煤电油气风光并举,整合改造提升并行,延链补链强链并进,内蒙古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煤炭地下气化、褐煤发电烟气提水等新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开辟了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新途径;

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面启动,全国首家“5G+智能煤矿”投运,建成智能化工作面24个、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机器人作业16处;

全区40%以上生产煤矿建成绿色矿山,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7629万千瓦、节能改造3124万千瓦,基本实现“应改尽改”。

在全国率先开展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配套建设了现代能源产业园区;

风、光等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新能源装机超5000万千瓦,1/3以上电力装机来自新能源,去年新增新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实现了历史性重大转折和变化。

让优势更优!让长链更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了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强劲引擎。

“链”中升级“链”出实力 拓展产业融合新路径

产业链现代化如何攻坚?

注重产业融合、产供互促。把一二三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贯通起来、融合起来谋划推进。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牧业与优势特色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9月的呼和浩特正是项目施工黄金期。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年产6万吨高端婴儿奶粉生产基地的施工现场,车辆穿梭、塔吊起落,一派忙碌景象。

同一时间段,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智能制造区内,5G数字工厂大低温板块项目工厂区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各种大型工程机械紧张作业,也是一片热火朝天。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是全球一流水平的乳业综合体项目。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首批开工的低温、鲜奶、奶酪3个工厂,全部按照“5G智慧样板工厂”标准建设,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类低温板块项目。

推动这两大乳产业项目达产达效,打造“千亿级乳产业集群”,是呼和浩特“十四五”规划为乳业振兴描摹的宏伟蓝图。如今,两大项目跑出了建设“加速度”。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这里也将构建起产业集群式发展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锻造产业链、深耕“绿”资源。据自治区农牧厅统计,自治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牧业,创建了38个国家级产业强镇、17个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步构建起奶业、玉米、肉牛、肉羊、马铃薯、羊绒等12个产加销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链条,12条产业链全部达到百亿级以上,其中奶业和玉米达到千亿级。

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全产业链带动能力也持续增强。催生了400多个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扩大了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

农牧业生产向加工、流通、品牌、销售拓展,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自治区一步步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城乡融合、工农互促,正加速推动优势产业全产业链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放眼内蒙古大地,抓项目、兴产业,奋战正酣。

延伸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强链补链壮链”蓄势赋能,内蒙古正通过打造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记者 胡芳 康丽娜)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