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关注民生

产业帮扶让巴林左旗大变样儿

2021年07月21日09:59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和面、揉面、擀面、烙饼……清晨5点,太阳还在“赖床”时,郭振芬已经在巴林左旗每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厨房里忙乎开了。

  做饭是郭振芬现在的工作,而在这之前,她的生活却是一塌糊涂,公婆常年瘫痪在床,孩子的学费东挪西借,家里的20多亩旱地贫瘠薄收,全家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回忆起过去的日子,48岁的郭振芬连连叹气,“好多回都想快死了算了!”

  就在郭振芬绝望的时候,一个“老板”向她施了援手。

  老板名叫项金生,他也是巴林左旗人。面对记者的采访,项金生感慨不已:“乡愁!是乡愁让我毅然回国回乡创业,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19岁时,项金生就在哈萨克斯坦从事外贸生意,30多岁时回国投身中医药、地产等行业。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他回到了巴林左旗,在京蒙协作帮扶资金的资助下,成立了巴林左旗每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这是北京市顺义区投入1810多万元建成的合作社一期厂区。”项金生大手一挥,“除了建设厂区外,顺义区的专家还负责技术指导。我只负责购买牛犊和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

  据了解,每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了1300余亩土地,到这里上班的60多人都是脱贫户,每月工资4000到5000元。郭振芬和丈夫就是这里的工人。

  “我负责做饭,爱人负责喂牛。我们流转了10来亩土地,其他土地种点口粮和草料,合作社按照1吨草料八九百元的价格回收,现在我家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呢。”郭振芬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没有这个合作社,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哈拉哈达村村民侯喜凤,常年受心脏病、高血压、眼疾等疾病困扰,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20多亩地全靠63岁的丈夫打理,一度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自从来到巴林左旗鑫铃草编织品专业合作社,她家的生活就像芝麻杆子节节高。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熟练地挑苗、拢苗、缠苗,几分钟就完成一道工序。“这个工作特别适合我这样的病人,身体不舒服时就在家做,一天收入100多元呢。”侯喜凤眉开眼笑。

  “合作社的厂区也是顺义区投资150万元建设的,我们生产各种精品笤帚、挂件、痒痒挠、按摩锤等产品,多数销往北京、山东、河北、广州等地。这里70多个工人曾经都是贫困户,其中有40个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他们不用来工厂上班,就在家里制作产品,定期按任务交货就行,每个工人年均收入都不低于3.5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张秀军告诉记者。

  巴林左旗笤帚苗种植已有近千年历史,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但基础设施薄弱、销售渠道不畅通、规模性生产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笤帚的产业化发展。改变始于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帮扶巴林左旗,投入4200万元建设了23家笤帚加工厂。现在全旗笤帚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000万把(件)。2018至2020年,顺义区在巴林左旗实施产业帮扶项目97个,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带动3.2万人增收致富。

  “现在的巴林左旗产业兴旺、农牧民富裕,很多人才返乡创业,这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顺义区挂职干部、巴林左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马亚峰信心满怀,“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05亿元,在巴林左旗启动14个协作项目,下次你再来,会发现巴林左旗又大变样儿啦!”(记者 薛来 通讯员 盛文华 信远方)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