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文博會非遺之美
第八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在火熱進行,“同樂共舞”“指尖技藝”“文脈共續”三大非遺版塊薈萃精品展示、技藝展演、文創銷售,吸引了無數游人,記者在文博會上搜羅各式“珍寶”,和“守藝人”聊絕活、話傳承,全方位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之美。
走進烏海展區,一組造型各異、憨態可掬的“黃河泥娃”抓人眼球,主創人張勇說:“我們這次參展帶來的是家文化主題的一組泥娃,‘黃河泥娃’是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用的泥是黃河岸邊的紅膠泥,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沉澱、暴晒和千錘百煉的摔打,再加上復雜精細的雕塑美工技藝,才能制作出這樣的泥娃。”取自黃河之水的“黃河泥娃”生動體現了黃河岸邊的故事,游客非常喜愛。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燙畫技藝在包頭“守藝人”手裡變得時尚、實用。巴掌大的小葫蘆+燙畫,如此做成的小包包得到不少女孩子青睞。燙畫傳承人邱春霞說:“燙畫以鐵為筆,以火為墨,木板上、毛氈上、皮革上都可以作畫。我們這次帶來的產品都兼具美觀和實用,這是非遺傳承最重要的一點。”
本次文博會,內蒙古12盟市展區,都有非遺展示展演,與非遺結合的各色文創商品更是深得游客青睞,赤峰展區的小挂件“C形龍”、巴彥淖爾展區的“六合枕”、呼倫貝爾展區的“太陽花”飾品……琳琅滿目,惹人喜愛。
除了內蒙古精彩的非遺展示外,本次文博會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文化企業展區也帶來不少充滿地域特色的非遺產品,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海寧硤石燈彩就是其中之一。這次文博會,展商帶來的一件“鵲橋燈”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燈高120厘米、長135厘米、寬45厘米,全燈以針刺工藝為主,輔以拗、刻、繪等工藝,並加入現代LED發光技藝,充分體現了硤石燈的華美秀麗。而在這一展區,安徽宣筆、花絲鑲嵌、景泰藍掐絲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不少游人沉浸式體驗。
守住文化,才能傳承,是每一位受訪非遺傳承人的心聲,本屆文博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絕佳的展示交流平台,古老技藝正在被更多人了解、喜愛,煥新重生。(記者 馮雪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