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供水有方 用水有度

內蒙古4665.7萬畝田疇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2024年08月27日09:2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內蒙古是我國糧食生產大區,耕地面積1.72億畝,農業用水量佔全區用水總量的60%以上。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節水意義重大。 

為著力解決“大水漫灌”問題,促進農業節水增效,近年來,內蒙古突出“降水耗”這一導向,牢牢牽住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牛鼻子”,加快完善農業用水管理、農業水價形成、工程建設和管護、節水獎補四項機制,深挖農業高效節水潛力,推動農業用水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河套灌區總干渠第二分水樞紐。李建國 攝

興安農墾吐列毛杜農場使用平移式噴灌機灌溉小麥。巴圖 攝

志願者在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蘑菇氣鎮蘑菇氣村巡渠。韓冷 攝

  自治區水利廳數據顯示,2023年,內蒙古新增農業節水能力3.73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8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區73個大中型灌區完成新一輪定調價,並實現取水口在線計量,65萬眼農業灌溉機電井實現“以電折水”計量。

  供水有方,用水有度。2016年內蒙古開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至今,全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已完成改革面積4665.7萬畝。

  機制之變——嚴控總量 定額管理

  時值秋澆時期,巴彥淖爾地區的農民都在忙著節水保墒。

  “過去是大水漫灌,速度慢不說,水啥時候到誰家田裡也不知道,隻能干等著。”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渡口鎮東地村村民說,“現在有了東新水務灌溉合作社統一管理,方便多了。”

  “以前,一畝地用多少水農民不知道,現在成立了水務灌溉合作社,確定水權水價后,農民用水台賬明晰,實現了明明白白交錢、安安心心用水。”渡口鎮鎮長陳紅說。

  東新水務灌溉合作社是2023年4月由渡口鎮東地村與相鄰的新地村聯合成立的,是磴口縣首家鄉鎮級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行行業部門監督指導,蘇木鎮、農場公司屬地主管,合作社獨立經營的監管機制,對蘇木鎮、農場公司轄區涉水事務統一進行“物業化”管理,服務56個村民小組的農戶和1.902萬畝耕地。

  2023年,巴彥淖爾市整合資源,先后成立358個水務合作社,增加了用水收費的透明度,使農民成為用水的管理者和節水的受益者,也解決了過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范、水費計收混亂、管理低效無序等問題。這是巴彥淖爾市創新機制,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生動實踐。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綜合手段減少農業用水總量和強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內蒙古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各地牢牢把握定額管理和總量控制這個准則,將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指標分解到農村集體組織等基層管理單元,明晰了農業初始水權。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將農業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全部分解到嘎查村等用水主體,進一步規范農業取用水,嚴格控制超分水指標取水和無序擴充灌溉面積。

  由於農業灌溉用水受地域影響較大,內蒙古將農業區劃分為溫涼半濕潤半干旱農業區、溫暖半干旱農業區、溫暖干旱農業區、溫熱半干旱農業區等4類,並針對水稻、小麥、玉米等41種主要種植作物,制定了751個用水定額值。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於2017年被列為內蒙古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商都縣制定符合實際的農業用水改革模式,將農業灌溉用水控制指標分解到用水主體,規定用水定額每畝地用水不超過58立方米,用水限額每畝地不超過88立方米。

  包頭市九原區制定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限額管理制度,黃灌區將水量分解到村,井灌區分解到井,都以村為單位發放取用水權証。

  呼倫貝爾市安裝水量計量設施,結合灌溉用水定額、灌溉面積、種植結構等,控制農業用水總量。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內蒙古已基本建立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農業用水管理制度。

  用水之變——精准計量 按方收費

  初秋時節,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田間地頭,一套套機電井智能化取水計量設施很是顯眼。

  “今年我們在超採區原有機井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安裝了‘井電雙控’計量設施,這種設施能夠對地下水起到精准計量、遠程傳輸、在線監測等作用,實現了對水資源的精准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高效管理,有效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對推進賽烏素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鄂托克旗賽烏素地下水超採區“井電雙控”項目工程技術人員周建棟說。

  阿爾巴斯蘇木常年干旱缺水,農業用水長期存在短板,難以對地下水進行精准計量和管控,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現狀。由於未成立用水組織對灌水進行管理,一直以來當地農戶都是自行管理用水,節水意識淡薄,水資源的浪費時有發生。

  2024年,鄂托克旗投資610萬元建設了地下水超採區“井電雙控”項目,安裝了621套機電井智能化取水計量設施。

  使用時,工作人員用一張薄薄的藍色智能IC卡在機電井計量測控終端上刷一下,機電井就會自動開啟,水表同時開始計費,澆一次地的用水量直接、准確地顯示在屏幕上。

  “機電井管理設備由水表和控制設備兩部分組成,推廣使用后,農戶可根據自己的用水需求進行相應的水費充值,充值后直接刷卡取水。同時,農戶用了多少立方水也會顯示在屏幕上,如果用水超量,系統會發出預警,警報將同步發送到智慧水利平台和農戶手機APP上。”周建棟說。

  農業用水計量體系建設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基礎。內蒙古在地下水井灌區創造性地推行“以電折水”模式,利用農業灌溉用電數據折算農業用水量,方便、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用水精准計量問題。目前,內蒙古涉及改革的73個大中型灌區已全部實現取水口在線計量,65萬眼農業灌溉機電井完成“以電折水”計量。

  水價形成機制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內蒙古採取政府定價或協商定價的方式對農業用水進行定價,並實行按量收費。

  “以前澆地用水都是‘按畝定價’‘以時折水’,既費水又費錢。現在‘以電折水’,不僅省了水,還能增收。”通遼市科左中旗敖包蘇木五家子嘎查村民李顯光說。

  科左中旗通過“以電折水”形式折算水價,對超過灌溉定額的,施行累進加價制度。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后,科左中旗年節水約2億立方米、畝均增產約100公斤、增收約200元,畝均減少化肥用量25%、農藥用量40%,大大降低了農民種植成本。

  價格杠杆激勵,用水戶的節水行為和經濟利益緊密相連,增強了農戶節約用水意識。截至目前,全區涉及改革的大中型灌區已完成新一輪成本監審,一些灌區完成了定調價工作。

  精准計量、按方收費,讓內蒙古農業節水有了質的變化。

  效益之變——節水獎補 農民受益

  迎著秋日的陽光,走在赤峰市鬆山區哈拉道口鎮橫牌子村,一片片玉米地已經進入灌漿期,正是需要“補水”的時候。

  橫牌子村村民麻宏勛告訴記者,2015年以前,澆地是按時收費。2015年至2017年,使用膜下滴灌后開始按方收費,水價1.3元每立方米。但是2017年以前,無論澆的什麼地都是統一的水價。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后,自流灌區水價為0.49元每立方米,加壓灌區0.8元每立方米。每畝地每年節水200立方米,節水補貼大約20塊錢。“有了節水獎補,農民的節水意識和積極性都提高了。”麻宏勛說。

  誰節水,誰受益。自治區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來,農民節水意識明顯增強,同時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用水效率,保障了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為了調動用水戶節水的積極性,我們出台了《農業綜合水價改革精准補貼及節水獎勵辦法》,明確了精准補貼及節水獎勵標准。在不超灌溉定額情況下,水田每立方米補貼0.0246元,旱田每立方米補貼0.29元。定額內用水量每減少10%,每畝獎勵2元。2023年,累計發放精准補貼、節水獎補100多萬元。”呼倫貝爾市阿榮旗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

  阿榮旗從2017年成為內蒙古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旗縣以來,在水價形成、農業用水、精准補貼及節水獎勵、工程管養護等4方面開展探索與實踐。通過新水價、精准補貼與節水獎勵共同實行,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

  2019年,自治區水利廳聯合自治區財政廳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灌溉用水精准補貼與節水獎勵辦法》,積極引導各地加快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精准補貼與節水獎勵辦法,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節水積極性,保障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有序推進。

  2021年以來,內蒙古共安排2.45億元用於農業節水獎補。目前,內蒙古涉及改革的82個旗縣全部制定出台了相應的精准補貼和節水獎勵實施細則。

  同時,內蒙古針對河套灌區專門制定了農業節水獎勵方案,對河套灌區節水進行累進獎勵。2023年,巴彥淖爾市拿出1億元資金用於獎補,計劃到2025年,新增節水能力5億立方米以上,河套灌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將提高到0.506。

  近年來,內蒙古平均農業用水總量穩定在122億立方米左右,佔總用水量的63.8%,與全國農業用水平均佔比幾乎持平。內蒙古農業節水潛力巨大,解決“大水漫灌”問題,還要不斷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涓涓清水潤田疇。當用水大戶成為節水大戶,北疆“糧倉”的根基將會更加堅實。(記者 張慧玲)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