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乘風破浪潮頭立 揚帆啟航新征程

——寫在第二屆國家向北開放經貿商洽會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智庫論壇2024年會召開之際

2024年08月20日10:1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時間無言,實干有聲。

從冬日冰雪、春和景明,再到夏日繁花、秋日碩果,時光輪轉中的北疆大地風光無限。而比季節更迭還要動人的,是全區上下隻爭朝夕、奮楫篤行的奮斗場景——

通遼市科爾沁區,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年產20萬噸法蘭項目和年產200萬噸鑄鍛件項目建設正酣。截至目前,基地“鏈主”企業內蒙古龍馬重工集團已引進上下游優質企業10余家,一條培優塑強的產業鏈條正趨於完整,為通遼市建成全國最大的陸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身穿白大褂,操作著精密儀器,潛心鑽研乳業課題。作為自治區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聚焦乳業技術革新,開展基礎性、撬動性、顛覆性技術攻關,助力呼和浩特從“中國乳都”邁向“世界乳都”。

放眼北疆,從東到西,綠色發展步履鏗鏘、勢頭強勁。聚焦聚力辦好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這兩件大事,內蒙古以“鏈長制”為抓手,精心打造8大產業集群和16條重要產業鏈,加快構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看實力——聚鏈成群 集群成勢

初秋,走進包頭明陽新能源裝備智能制造產業園,目之所及是一派干勁滿滿的火熱場景。

“作為自治區風電產業鏈‘鏈主’企業,明陽實現了風電整機核心部件和20個關鍵部件的屬地化,完成了包括包鋼、二冶、一機等22家包頭本地企業的培育,力爭年底實現風電裝備制造85%以上屬地化配套目標。”明陽集團包頭基地工藝裝備科負責人杜雲飛介紹。

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打造成為繼稀土和晶硅光伏之后的第三個旗幟型產業集群,這是包頭搶佔新能源“風口”的大戰略。如今,包頭正以“建設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最先進、產業配套最齊全、輻射帶動力最強的全國重要陸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為目標,乘“風”起勢。目前,全市已集聚風電裝備企業14家,今年上半年,全市陸上風電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0.1%。

新能源產業是內蒙古精心培育的8大產業集群之一。當前全區上下錨定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目標,協同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與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努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截至目前,全區風光氫儲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基本形成,產值超過1.2萬億元。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通過鍛長板、補短板、壯集群,一個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在呼和浩特,生物醫藥產業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為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呼和浩特市出台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聚焦生物發酵與制藥、生物疫苗、中醫藥(蒙醫藥)3個鏈條,推進生物醫藥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目前,全市有生物醫藥企業60余家,創新平台載體143個,研發機構117個,2023年完成產值184億元,佔全市工業比重的7%。

在烏海,現代煤化工千億級產業集群成形起勢。

立足地區轉型發展實際,烏海市全力培育打造煤基新材料產業,煤基新材料產業鏈不斷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在建的煤基可降解塑料項目全部投產后產能將達到300萬噸,佔全國總產能的40%,實現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

內蒙古堅持以鏈式思維抓產業,聚焦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深入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一體推進重點產業鏈建設,北疆大地動能澎湃。

看動力——項目蓄能 科創筑基

項目建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

內蒙古全區上下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的理念,全力以赴謀項目、抓產業、促發展,奮力推動項目建設上台階、見實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穿行於全區各地重點項目建設現場,處處迸發著高質量發展的“速度與激情”。快推進、早投產、早達效,已成為大家共同的追求。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臥龍永磁電機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吊塔林立,車輛穿梭,建設者們緊盯目標搶工期、趕進度,僅用60天時間便完成鋼結構廠房的全部鋼柱梁、鋼屋架建設,計劃今年年底前完成設備安裝並試生產。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5.2萬套新能源汽車電機、3.2萬台低速大功率永磁電機、1300台風力發電機、2萬噸鑄件、100兆瓦時儲能系統集成生產能力,預計實現年產值30.8億元、利潤3.2億元、稅收1.5億元。

在通遼科左后旗,中玻太陽能裝備用光伏電池封裝材料及配套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作為填補通遼及東北經濟區光伏玻璃產業空白的重點項目,該項目於今年4月正式開工,預計2025年下半年投產運行。項目投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26億元,新增稅收1.5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1-7月份,全區億元以上施工項目2417個,比上年同期增加116個,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4.0%,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達77.1%,拉動全區投資增速10.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96.2%。

建設速度不斷刷新的同時,重點項目的“高品質”也愈發凸顯。

6月初,自治區科技廳公布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帥”項目立項名單,15個防沙治沙重大示范工程項目獲批實施。

據悉,此次防沙治沙重大示范工程項目聚焦黃河“幾字彎”、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河西走廊沙漠邊緣三大防沙治沙區,開展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和應用示范,集中科技力量支撐“三北”工程攻堅戰,為自治區荒漠化綜合防治與綠色發展提供成熟技術和系統方案。

如大潮奔涌,北疆大地涌動著活躍的創新力量。截至6月最新數據,自治區共實施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帥”項目74項,支持經費達6.6億元,建設創新聯合體191家,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看活力——近悅遠來 互利共贏

8月16日,由中國國際商會、俄羅斯聯邦工商會、蒙古國工商會主辦的第十七屆中俄蒙工商論壇在包頭市開幕。來自中俄蒙的470多位參會代表圍繞貿易、投資、產業、文旅等多個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共商務實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作為中俄蒙工商界對話交流的機制性平台,中俄蒙工商論壇於2005年創辦,由中俄蒙三方輪流舉辦。該論壇在推動中俄蒙區域經貿合作、深化地區經貿往來、促進商協會組織友好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中俄蒙三國企業不斷增進了解、深化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

內蒙古內聯八省區、外接俄羅斯和蒙古國,歷史上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和“萬裡茶道”的重要樞紐和通道,現在更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門戶,地理位置獨特,開放優勢明顯。

立足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內蒙古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全面加強區域協作,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提質升級。

7月29日上午11時,伴隨著陣陣的轟鳴聲,一列滿載55個40英尺集裝箱的中歐班列經內蒙古二連浩特鐵路口岸駛出,開啟歐洲之旅。

作為中歐班列“中通道”唯一口岸,今年二連浩特鐵路口岸出入境中歐班列已達2010列,較去年提前21天突破2000列。目前,經二連浩特鐵路口岸開行中歐班列運行線路有71條,通達12個國家72個地區,貨物品類涵蓋輕紡產品、電子電器、機器配件、國產汽車、日用品等。

作為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內蒙古有對外開放口岸20個,其中14個陸路口岸承擔了約90%以上的中蒙陸路運輸和65%以上的中俄陸路運輸任務,全國近一半中歐班列從內蒙古進出境,形成了多方位、立體化的口岸開放格局,搭建起中國向北開放的大通道。

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國家為內蒙古量身定制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內蒙古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以大格局大視野來認識和看待內蒙古在全國開放大局中的地位,既擴大對外開放,又深化與國內地區的經濟合作,在深度融入國內大市場中更好推進沿邊開發開放。

4月13日上午,一列裝載600余噸進口苜蓿草的集裝箱班列從天津港新港北站駛出,這標志著“天津港—呼和浩特”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成功開通。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海鐵聯運班列成功開通將有效降低進口貨物的物流成本,是“區港聯動”平台實現的又一新突破。

京津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通遼、赤峰均與北京實現高鐵聯通,呼和浩特已融入京津冀2小時城市圈。當前,內蒙古正聚焦重點產業集群產業鏈,持續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地區對接合作,開展點對點招商,力爭引進一批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大項目好項目。

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開放。開放的內蒙古,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記者 康麗娜)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