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游讓內蒙古實力“圈粉”

這個暑期,“沉浸式體驗游”成為內蒙古文旅業的一個熱詞。
“注意!內蒙古這裡有‘野人’出沒”。這幾日,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動物園的一個互動項目受到網友關注。“野人”啟動之初的招募文案就很吸睛,“上班期間不許說話,交流僅許‘哦吼’‘嗚嗚嗚’”“不管飯,上山自尋‘野味’,可以搶游客吃的,游客也可以搶‘野人’吃的。”第一批“野人”上崗后,游客看到“野人”開會商量“捕獵計劃”,或者全員出擊捕獲“獵物”,如此有趣的互動火速出圈,網友留言“‘野人’不夠野,還招人嗎?我比他們還野!”
真人互動新鮮有趣,而搭載了新技術的場館則憑借高科技帶領游客“一日看盡長安花”。在伊利智造體驗中心,通過各種AI、BIM、VR、XR、裸眼3D等交互技術手段,游客能收獲集文化體驗、沉浸互動、五感品味、多元創造、科普研學於一體的深度體驗。該中心突破了傳統游客服務中心理念,將物理空間與數字影像、虛擬與現實、時間與空間完美融合,呈現了一個智造體驗的集合空間。數字化給文旅場所營造沉浸式體驗感創造了條件,讓工業旅游近年愈發紅火。
沉浸式體驗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旅體驗模式,正逐漸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引擎,為文旅產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內蒙古在推動文化保護傳承中培育旅游新業態,加速打造文旅新場景,推出文旅新產品,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各種新興旅游注入新活力。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古韻綿長的塞上老街,《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式文旅音樂劇的上演,讓游客裡三層外三層集聚圍觀﹔品嘗特色肉串、自制列巴和藍莓果醬,聽民歌、喂馴鹿,動手搭建“撮羅子”,在根河市,游客在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體驗鄂溫克族生活,體驗森林的寧靜,感受不一樣的民俗文化﹔滿洲裡原木文化館升級改造后變身游·木時光沉浸式體驗館,7月1日試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近3000人,這是國內首個木文化+木產業主題沉浸式體驗館,全息紗幕和古建筑相結合的拋繡球穿越體驗,微型古法造紙坊和木工坊制作榫卯的互動體驗,給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體驗……
沉浸式旅游滿足了客群探新求異的需求,更體現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深挖城市文化底蘊和內涵,建設以內容為主要特色的文旅綜合體,讓游客從心靈上、思想上有所感、有所悟,才是未來沉浸式文旅產業發展的方向。“內蒙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多元文化聚為一體,這些都是內蒙古發展沉浸式體驗的豐厚土壤。”內蒙古社科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曉燾說。(記者 馮雪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