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黃河壯麗景
黃河壯麗景。王磊 攝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仲夏時節,黃河巴彥淖爾臨河區雙河鎮線段碧波蕩漾、水鳥翔集,一眼望去,好一幅“夏日奇景圖”。
黃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來,在內蒙古段綿延843.5公裡,這條千裡沿黃線上,阿拉善、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各據其一。大河奔涌,每一段上都有獨具特色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每一段都在因地制宜延長產業鏈條,想方設法打造文旅IP。
沙美水秀 打造獨樹一幟旅游品牌
黃河與沙漠相遇,便有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篇,黃河為烏海、阿拉善兩地帶來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也為當地發展文旅產業增加了底氣。
來“沙漠看海”是烏海叫得響的一大文旅品牌,作為黃河入蒙第一站,烏海市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與節慶賽事、各類文化旅游博覽會相結合,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節、環烏海湖國際馬拉鬆賽、烏海國際帆板大賽、全國公路自行車賽等國家級以上賽事20多項,向世界盡展烏海獨特的城市品質、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
漫步碧波蕩漾的烏海湖畔,遙望巍峨挺拔的甘德爾山,欣賞山“海”沙城的美麗盛景﹔走進烏海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體驗崢嶸歲月的紅色記憶﹔還可以去往城市公園,跑步健身游玩賞景,於城市中心親近大自然……烏海的美景數不勝數。
而阿拉善獨有的“英雄會”、胡楊林,又再次為黃河岸邊披上一層“金裝”。
今年“五一”長假,在2024年春季阿拉善英雄會的號角聲中,五湖四海的英豪們駕越野,出長城、越黃河、赴塞北、踏沙漠,讓這一季的阿拉善“英雄會”豪氣直沖雲霄。
歷經18年精心打造,“英雄會”已成長為集沙漠探險、競技運動、文化展演、度假體驗於一體的“百萬級流量”文化旅游品牌活動,也成為彰顯阿拉善特色、展現阿拉善活力的一張靚麗名片。
底蘊深厚 繪就“詩與遠方”新畫卷
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兩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黃河從這裡奔涌而過,讓這裡成為了一片富饒的沃土,而世世代代安居在黃河兩岸的百姓,為這裡書寫出一篇獨特的文化史詩。
盛夏時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鏡湖、青春湖四周綠樹掩映、芳草連天,沿岸農家樂、民宿設施齊全、服務周到,游客紛至沓來。不久前的龍舟賽在磴口縣北海濕地公園舉行,“北方人賽龍舟主打歡樂”成為網絡熱梗,約2.3萬名市民游客慕名而來,共賞龍舟健兒劈波斬浪之姿。當下的巴彥淖爾,深度融合“詩”與“遠方”,處處是景、時時可游。今年1—3月,全市接待國內游客498.61萬人次,實現國內游客花費57.17億元,同比增幅全區排名第一。
鄂爾多斯有著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的准格爾黃河大峽谷,還有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草原,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漫瀚調、古如歌、鄂爾多斯婚禮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依托豐厚資源,鄂爾多斯近年來文旅產業欣欣向榮,“暖城七點半”“暖城消消樂”“暖城周末音樂會”“夜游康巴什”“夜游動物園”……一個個文旅品牌如雨后春筍,扮靚了鄂爾多斯。
相融相親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黃河流經包頭、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在這裡見証了“萬裡茶道”“齊心協力建包鋼”“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朽詩篇。
包頭市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素有“水旱碼頭、塞外通衢”之稱,城市因黃河而興。暑期旺季來臨后,黃河風情園、黃河大集等沿黃旅游景區景點分外熱鬧。每晚,黃河老腔民俗演繹、二人台地方樂曲、國風表演魚燈舞、流行樂隊演出和昭君出塞、土默特婚禮等行進式演出表演活動吸引了大批游人。近年來,包頭充分挖掘黃河文化,打造了開河觀凌周、黃河筆會、非遺研學等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包頭正在把自己的“黃河故事”講給更多人。
呼和浩特擁有戰國、秦、漢、北魏、金、明歷代長城655.25公裡,在清水河縣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蜿蜒於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與奔流不息的黃河“握手”。清水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開園在即,必將吸引大批游客,重裝后的大盛魁博物館暑期研學不斷,塞上老街成為區外甚至國外游客來呼和浩特的必去之處。
演唱會經濟是今年呼和浩特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大亮點。今年,張杰、薛之謙、鳳凰傳奇等一眾明星大咖演唱會接連不斷,讓呼和浩特成為眾粉絲打卡地。音樂盛宴不僅“點燃”了整座城市的激情與活力,更傳遞著城市溫度與文明,贏得了廣大游客的認可和肯定。
集寧、隆盛庄,因萬裡茶道而興。今天的烏蘭察布更加city,有G6、G7高速和110國道,有京呼高鐵,集寧機場,3小時的自駕、90分鐘的高鐵、半小時的飛行,烏蘭察布與北京真正步入了同城時代。
夏季平均氣溫僅有18.8℃,烏蘭察布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草原避暑之都”榮譽稱號。最近,全國各地持續高溫,清涼的烏蘭察布成為避暑熱門城市。馬蜂窩數據顯示,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輝騰錫勒草原、莫爾格勒河近一月熱度上漲顯著,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熱度漲幅超過100%,這個夏天烏蘭察布文旅“圈粉”全國游客。
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想方設法延伸產業鏈條,加快補齊第三產業短板,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沿黃7盟市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家有黃河,何其有幸,佔黃河總長六分之一的內蒙古,必將傳承好黃河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記者 馮雪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