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主線引領 推動百業振興

當新年的陽光照亮蒼穹,歷史開始落筆新的一頁。
肩負光榮使命,耳畔聽到難以忘懷的歲月回響——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內蒙古考察,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這一重大論斷,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地區工作指明了方向。隨后,自治區推出的系列舉措鏗鏘有力,全區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領域開展一系列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蒙古聲音”嘹亮而悠遠——
述說歷史 有形有感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今天,我要為我們廣場舞隊講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正值寒冬,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嘎查的文化活動室內,數十名各族群眾圍坐一起,認真聆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不時傳出的陣陣掌聲洋溢著濃濃暖意。
波濤蓄勢,起於涓滴﹔事業成敗,在於人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實打實地抓,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2024年興安盟將緊扣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以創建全國第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地區為統領,全面踐行‘七個作模范’部署要求,完成好‘兩區一窗口’試點任務。”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表示,要以繡花功夫建設好“一流邊防線”,扎實做好全國第一批旅游促“三交”試點,精心實施在“五一會址”感受一次五一大會情景等紅色教育“十個一”系列活動,讓各族群眾更加發自內心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讓國家“兩區一窗口”試點有名有實。
“一部內蒙古地區發展史,本身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博物院文物保護部處長張慧媛娓娓道來。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她一直致力於做好文物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工作。“要發掘、保護、利用文物所蘊含的豐富多元價值,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講好內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張慧媛說。
影響時代 扎扎實實發揮主線的引領作用
新年伊始,一條喜訊從北京傳來,北疆兒女歡騰雀躍——國家民委印發《關於命名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的決定》,內蒙古16個地區和單位榜上有名。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民委黨組書記、主任高佔勝表示,2024年將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各環節、全過程,力爭到2027年,實現全區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超過100個,自治區級超過1000個,盟市和旗縣級超過10000個的目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潤物細無聲”。
大青山下,游客觀賞特色歌舞、聆聽民族團結故事,近距離感受民族風情。
黃河岸邊,“紅色石榴”號主題公交穿梭在鄂爾多斯市大街小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標語和宣傳畫屢見不鮮。
通過算發展賬、惠民賬和大力宣傳闡釋“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教育引導廣大群眾主動投身辦好兩件大事、團結奮進新征程。
啟迪未來 攜手描繪民族團結進步壯美畫卷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問題的總鑰匙。
寒冬臘月,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赤峰市鬆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看不見一個閑人,合作社內加工車間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忙碌身影,鄉村大講堂裡傳唱著民族團結的歷史佳話。
“民族團結是我們村發展的秘訣。”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杰說:“這幾年我們不斷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舉辦各類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有。
1月24日晚,“京蒙協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開年大劇《國家的孩子》亮相國家大劇院,通過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向全國人民展現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識大體、顧大局、講風格、求奉獻、有擔當的可貴品質,全面展示了內蒙古的正面形象。
“我們學校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的始終。”自治區人大代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九小學教師姬永玲介紹,音樂課上,師生引吭高歌《我和我的祖國》,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溢於言表﹔體育課上,孩子們你追我趕其樂融融,享受大家庭溫暖的氛圍……豐富多彩的課堂,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進了每一位師生的內心。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副市長葛根表示,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各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互學互鑒、互幫互助,以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為落腳點,持續為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貢獻力量。
逢盛世,民族團結一家親﹔共幸福,攜手並肩向未來。回首往昔時一幀幀熱血澎湃的畫面,如歌歲月裡一幕幕團結奮進的瞬間,匯聚成內蒙古磅礡的底氣。北疆兒女心中有目標、腦中有藍圖,正全力以赴、逐夢前行!(記者 宋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