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促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一直以來,內蒙古錨定“雙碳”目標、扛起“雙重”重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23年10月,《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發布,其中對內蒙古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
把握歷史機遇,擘畫戰略藍圖,踏上發展新程,內蒙古努力開創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時代,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解讀——
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怎麼干?
“對內蒙古而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必然選擇,要注重經濟社會不同環節同時發力,統籌協調環境目標和經濟目標。”內蒙古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歐陽麗娜說。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全局性、系統性工程。她認為,一要推進工業領域降碳減排。完善重點行業、企業、園區碳管理體系,培育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加快推進低碳園區、零碳園區發展。二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樹立“節約就是增長”的理念,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培育一批符合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的企業,建設城市廢棄物分類回收利用設施,實施以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為目標的一系列舉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三要拓寬生態價值轉化途徑。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林草沙資源,把內蒙古以林草為主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其中,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核心增長引擎,是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主戰場。“要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構建完整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全方位轉型、全過程改革、全鏈條變革、全領域提升,鍛造產業綠色競爭新優勢,使綠色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自治區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說。
自然生態系統是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也是內蒙古的最大優勢,對於實現碳中和、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遺傳育種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海龍建議,要健全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碳匯計量監測體系,重點圍繞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4大類生態系統,研究碳匯計量與監測指標及方法學,分別制定碳匯計量與監測技術規程,健全標准體系,為科學評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精准測算碳儲量以及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此外,歐陽麗娜還指出了未來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突破的關鍵點:加強科技支撐和加快低碳循環發展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要加快節能降碳領域先進技術的研發推廣及集成示范,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加緊創建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轉型。創新生態領域投融資體系,鼓勵發行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綠色投資理財產品,推進碳排放市場化交易。”歐陽麗娜說。
行動——
減排降碳與固碳增匯協同推進
“要把達茂零碳園區抓緊抓實,抓成全市新增長點。”“以創新破解難題,以‘有解思維’打通堵點,把達茂零碳園區抓緊抓實,盡快‘把仗打起來’,抓成增長點,在零碳園區標准制定、自力電網實踐上出亮點,求實效。”……
繼《意見》提出“加快霍林河、包頭鋁業等低碳園區建設,推進鄂爾多斯蒙蘇、包頭達茂零碳園區發展”以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包頭達茂零碳園區收到多個來自包頭市和自治區的批示。
積極行動,包頭市政府立即組建工作專班、建立工作機制,多次對接自治區相關廳局研究解決園區新能源指標配置、自力電網建設、園區擴區調整、要素保障等方面堵點難點問題,並形成了具體工作措施。至此,自治區僅有的2個零碳園區之一的包頭達茂旗巴潤工業園區進入了建設、發展快車道。預計全部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產值570億元、稅收35億元。
與此同時,包頭鋁業園區綠色低碳園區示范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編制發展規劃、優化新能源供電線路、加快綠色建筑建設改造……全力打造零碳“高端鋁”基地和國家級綠色低碳園區行動有力、舉措務實。
減排降碳,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是內蒙古的必答題。作為能源化工大市,節能降碳亦是暖城鄂爾多斯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頭等大事。
過去,鄂爾多斯頂格推動,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依托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智能電網系統優勢,建設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推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實現節能降碳與經濟增長協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今天,鄂爾多斯堅決扛起使命擔當,在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路上全速奔跑!“下一步我們要構建落實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政策體系,建立市域一體化碳監測平台,全力爭取國家碳達峰試點。加強礦產邊角資源勘查開採利用,在達拉特旗、准格爾旗等地區打造國家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綜合利用技術儲備和產業化示范基地。謀劃退役動力電池等廢棄物拆解項目建設,強化退役光伏組件等新興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結合煤礦短倒運輸等特色應用場景,打造區域性現代綠色高效物流體系,培育一批清潔運輸企業,實現綠色發展行穩致遠。”鄂爾多斯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自治區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內蒙古將通過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節能降耗行動、節水增效行動、固廢綜合利用行動、綠色制造行動五大行動,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培育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力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減排降碳、固碳增匯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排放端做“減法”的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在吸收端做“加法”,充分挖掘林草資源固碳增匯潛力,科學有序開發林業碳匯資源產品,奮力打造全國最穩定的生態碳匯供給基地。
“《意見》下發后,自治區林草局帶隊赴中國林科院、國家林草規劃院等單位,就內蒙古碳匯發展戰略進行對接調研,在碳匯項目開發儲備及交易和碳潛力評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協商共同開展科技攻關,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及實現路徑。”自治區林草局碳匯工作負責人康宏說。
當前,內蒙古正在開展碳潛力評估工作,進一步摸清具備CCER開發條件的林草資源底數,為國家碳匯市場全面開放做足前期准備。同時,積極構建符合內蒙古實際、國際國內認可的林草濕碳匯計量方法體系,實現林草濕生態系統碳匯量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下一步,將加強碳匯項目監測,積極開展碳匯項目方法學研究與備案,為我區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參與碳匯交易提供更多途徑。
目標——
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加快建設國家碳計量中心 (內蒙古)鄂爾多斯分中心,走出一條以能源革命為牽引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強礦產邊角資源勘查開採利用,統籌規劃土地開發,提升農牧業用地質量,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到2025年,全市在期礦山控制在600個以內,國土開發強度提高到2.52%,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0.4%,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65%,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超過85%。”鄂爾多斯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綜合考慮各地主體功能定位、生態系統分布、生態產品發展基礎等,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重點圍繞價值核算應用、路徑模式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等進行創新試驗,適時總結和推廣典型經驗。”康宏說。
抓住《意見》下發的重大機遇,各地各部門紛紛定下綠色發展目標。
據了解,近年來內蒙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不動搖,積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綠色清潔能源實現大發展、大跨越,風、光並網規模全國第一,全區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力裝機和超過五分之一的全社會用電量來自新能源,全國最大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逐步成型。制造業綠色發展打出“組合拳”、打開“新局面”,“兩高”行業准入標准、總量規模全面從嚴管控,節能節水改造、限制類產能退出蹄疾步穩,“十四五”以來,全區騰出用能空間1100多萬噸標准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多萬噸。累計實施工業綠色化改造項目300個,共計節能1500萬噸標准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萬噸。
“通過《意見》中一系列降碳減排提質增效舉措的實施,到2025年,能耗雙控管理制度將進一步健全完善,重點行業產品單耗力爭達到國家能耗限額標准先進值或標杆值,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讓內蒙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飽含綠色底色。”歐陽麗娜如是說。
歐陽麗娜指出,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還要在全社會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理念,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消費、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讓人人成為綠色低碳的踐行者。(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