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科技照亮呼倫湖治理之路

2023年12月04日07:1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河湖治理,科技賦能。在呼倫湖治理中,呼倫貝爾市堅持科技引領,大力提升科學治理水平,讓科技照亮呼倫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前行之路。

科技的分量越來越重

海拉爾區東山上,有一個肅靜、別致的小院,但院落大門口一長串的名字——呼倫貝爾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區內陸湖泊研究院,卻格外引人注目。

冬日裡,在這家研究院的環境中心,檢測員王前勇正在檢測、驗証呼倫湖流域水樣中砷、鉀、鈣、鎂等成分,對其環境要素進行分析﹔檢測員包牧仁的工作是用離子色譜儀檢測呼倫湖水樣中的可溶性陰陽離子。

環境中心負責對呼倫湖流域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環境要素進行監測。在中心工作了5年的技術負責人李艷華介紹,中心有130多台(套)儀器設備,價值2000多萬元。2019年至2020年,中心取得了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化學需氧量等129項檢測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書,可以為呼倫湖的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數據。

在呼倫湖治理中,呼倫貝爾市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推動科研體系建設。

2017年,呼倫貝爾市在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規劃監測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呼倫貝爾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區內陸湖泊研究院。這家研究院承擔著呼倫湖流域生態系統演變、保護治理、生態修復等相關科學研究工作,為區域生態系統資源合理保護利用和治理調控提供依據。

這之后,呼倫湖的科學研究從單一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增至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環境要素監測,以及對於生態系統的演變機理研究,研究區域也從呼倫湖保護區范圍內擴展至整個呼倫湖流域。

目前,呼倫湖保護區已建立50處水鳥及棲息地永久監測點,17處濕地及植被監測樣方和8處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永久性生態監測樣地,每年春、夏、秋三季進行呼倫貝爾境內水鳥調查,對呼倫湖魚類等水生生物保持常態化監測。

呼倫貝爾市加大科技投入,呼倫湖保護區環境和野生動物監測手段滿滿的“科技范兒”。

呼倫湖保護區聯合市生態環境部門在重點監測區建設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3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對呼倫湖保護區內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湖泊研究院在保護區的4種不同野生動物生境內,80台紅外相機對野生動物進行長期觀測。為丹頂鶴、大鵟、雕鸮、蒼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佩戴了追蹤器或項圈,進一步明確了野生動物的遷徙、活動規律,為野生動物的保護及遷徙廊道的建設提供了有效數據……

呼倫貝爾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區內陸湖泊研究院成立后,不斷深化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國內權威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了大量課題研究,針對湖水水質成因、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內容深入開展科研合作,為進一步科學規劃和實施綜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十三五’期間,隻有一個《呼倫湖生態安全調查評估(一期)》科研項目,‘十四五’期間,則列入了《呼倫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試點項目》《呼倫湖底泥污染治理試點項目》等4個科研項目。在呼倫湖治理中,科技的分量越來越重。”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竇華山說。

科技讓治理更加科學

“十四五”以來,呼倫湖治理更加科學、更加精准、更加理性。這背后,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間,呼倫湖的治理將水質改善作為主要治理目標之一,通過調水工程和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水質得到了一定改善。近年來,呼倫湖水質進入了穩定期,變化不大。

2019年,呼倫貝爾市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了《呼倫湖水環境質量及水生生物調查》項目,目的是梳理呼倫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種類和時空分布,對底泥、污染物溯源。

“這項研究發現,COD和氟化物超標主要是受自然本底影響,入湖河流源頭來水的COD就處於Ⅴ類甚至劣Ⅴ類水平,到呼倫湖后也不會有改善﹔氟化物方面,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均為高氟地區,受此影響,呼倫湖的氟化物含量一直較高,處於劣Ⅴ類水平。”竇華山說。

同年,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呼倫湖水污染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研究》項目表明,呼倫湖水體對水生生物無明顯的毒性效應。

這些研究成果,對《“十四五”期間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實施方案》制定,起到了關鍵的科技支撐作用。

問題在湖裡,根子在岸上。“十四五”期間,呼倫貝爾市對症下藥,實事求是調整了治理目標體系與治理項目。

針對水生態水環境問題,制定了“穩定水量水質、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河湖”的治理目標,實施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產業轉型、科研監測四大類保護治理措施,實現了從“治湖泊”到“治流域”的轉變。

在呼倫湖漁業資源恢復上,科技也同樣起到了重大作用。

呼倫湖裡有多少魚,種群結構如何?千百年來,一直沒有確切答案。

2018年開始,呼倫湖研究院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就呼倫湖魚類資源情況開展了初期研究。第二年,共同實施了《呼倫湖漁業資源調查專項》項目,使用魚探儀開展魚類種群結構和生物總量調查,填補了呼倫湖百年漁業史上這一數據的空白。

調查結果顯示,呼倫湖魚類小型化問題突出,小型魚類生物量佔比在67%左右﹔當年漁業資源總量為8.97萬噸。

摸清了家底和底數,在此后的呼倫湖治理方案中,就把肉食性魚類作為漁業資源養護重點,旨在控制小型魚類的種群數量。

黑斑狗魚一度是呼倫湖的常見物種,如今幾近絕跡。為了恢復呼倫湖初始的生態功能和自然狀態,按照《呼倫湖土著魚類保護與種群恢復工程實施方案》,呼倫湖保護區把土著肉食性魚類黑斑狗魚、擬赤稍魚作為魚類種群恢復的主要魚種。

2023年10月10日,0.28萬尾黑斑狗魚和55.5萬尾擬赤稍魚放流至呼倫湖中。此舉力求增加呼倫湖大型肉食性土著魚類種群數量和比例,使魚類種群結構趨於合理,從而提升水生態系統功能、改善水域生態環境質量。

如今,呼倫湖土著魚類已由32種增加至39種﹔魚類種群結構呈現出向好趨勢﹔截至2023年,呼倫湖漁業資源總量已達到15.75萬噸。(記者 李玉琢)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