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產”文章 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基礎

近年來,內蒙古緊扣“五大振興”和“土、特、產”三字要求,圍繞“擴大數量、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量大質優,全力推動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不斷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基礎。
瞄准重點領域,科學“定鏈”。系統謀劃推進肉牛、肉羊、奶業、羊絨、馬鈴薯五大重點產業鏈,以鏈式思維帶動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致富。指導旗縣確定“一主兩輔”主導產業77個,儲備97個重點項目,投入373.65億元。全過程抓好鄉村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建設,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到500、900、200、130、720億元以上。
抓好關鍵環節,源頭“補鏈”。聚焦飼草種植、牛羊養殖、屠宰加工、馬鈴薯育種等關鍵環節,補齊種源培育、冷鏈物流、肉類精深加工等短板弱項。向脫貧旗縣傾斜專項資金170億元,重點支持產業項目1889個,持續強化脫貧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全區共新建果蔬產地冷藏保鮮設施187個,肉類冷藏倉儲運輸率達到65%。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16.9萬戶、157.75億元,向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投放貸款891.35億元。
激發市場活力,產銷“延鏈”。引導伊利、蒙牛等一批龍頭企業直接帶動46.6萬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增收,農企利益聯結比例穩定在85%以上,培育715家龍頭企業、400余個產業聯合體,緊密型聯結比例達61%,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72%。扶持628家扶貧龍頭企業、278家幫扶車間吸納帶動16.1萬人務工就業。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帶動脫貧農牧戶17萬戶,實現戶均增收3277元。
做強產業園區,科技“強鏈”。以產業強鎮為支點,強化產業園區創新平台建設,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產業強鎮、4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牧業科技貢獻率達61%,綜合機械化率達87%。
壯大集體經濟,穩步“拓鏈”。全區98.9%的嘎查村建立了股份合作社,農牧民合作示范社達5500個,家庭示范農場達8278個。盤活運營集體經營性資產和資源,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全區1.1萬個嘎查村集體經濟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佔80%、超過50萬元的佔12.5%。
整合政策資源,著力“優鏈”。深入推進涉農政策資金優化整合,68%的財政資金下達至脫貧旗縣,在安排自治區種業振興項目資金時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給予傾斜,支持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鄉村優勢特色產業科技示范項目”19項。(丁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