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德樹人科研創新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⑥

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大學交通學院道路工程系副主任、自治區土木工程廢棄物綠色資源化利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和自治區道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負責人張宏教授的辦公室,隻見案頭上放著研究生教材《工程倫理》教案、自治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綜合利用大宗固廢利用標准制修訂項目等材料。“現在主要是忙這些。”張宏說。
“說話清脆、辦事干練,是個篤行不怠的‘行動派’和‘實干家’!”熟知張宏的人如此評價他。他曾在天津城建大學任教,2012年回家鄉內蒙古大學任教至今,一直懷著滿腔熱愛,奮力奔跑在立德樹人、科研創新的賽道上。
憑借深厚的專業素養和“釘釘子”般的工作干勁兒,張宏先后承擔了“基礎課程體系建設”“土質學與土力學教學模式”等內蒙古大學首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及自治區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碳’戰略背景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交通土建類專業建設模式研究”。先后撰寫發表了有關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途徑、模式等方面的教育教學論文,獲得了自治區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勵。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
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張宏在繁重的教學管理工作之時,始終以工程實踐問題為導向,形成知行合一的“產學研用”體系鏈。
針對內蒙古地區出現的路面橫向凸起工程病害,張宏展開了詳盡的科學研究,提出了“治未病”與“治已病”系列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寒旱區半剛性基層力學強度——熱物性參數一體化設計理論與方法,獲批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多項,並在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等地的路面橫向凸起病害處治中得到實踐應用,解決了工程一線的急難愁盼問題。在“G5901伊利健康谷互通工程匝道用爐渣填筑路基施工技術研究項目”中,他提出了利用金山電廠爐渣固廢填筑路基新思路和新技術,既解決了工程項目料源緊缺的工程現實問題,又消除了固廢佔用土地、污染環境的企業困境,直接節約施工成本300多萬元。“混凝土灌注樁灌注界面動態監測系統研究項目”中,研制的多指標灌注樁灌注界面智能動態監測軟、硬件系統,直接應用於赤峰市中環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項目和S43呼和浩特機場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樁基質量控制監測,有效控制了灌注樁超灌高度,節約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材料……這些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不僅具有直接的工程經濟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社會、生態溢出效應,背后凝結著張宏和團隊成員篤行實干的奮斗剪影。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張宏深知平台建設和人才團隊建設對學科、專業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助力“內蒙古大學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中心”成為自治區首家資質為“交通運輸部公路工程綜合甲級”的檢測機構,填補了自治區交通行業綜合甲級檢測機構的空白,為學院教學、科研、技術服務提供了良好平台,為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礎,也為學院師生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作為內蒙古大學交通學院“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項目的具體規劃者,張宏為學院申請獲批了1400多萬元的實驗室建設經費,購置了大量的教學科研試驗設備,為后續學碩學位點、專碩學位點的成功獲批奠定了極為關鍵的硬件設備基礎,同時強有力支撐了師生的科學研究項目。
“創新是‘沖刺’跑,唯有奮勇爭先以勝之。”面向未來,張宏信心滿滿。(記者 宋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