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 串粒成鏈
玩轉“72變” 小玉米身價高

從玉米到玉米澱粉,從玉米澱粉到土霉素,從土霉素再到強力霉素,在發酵、提取、精制等一系列工藝的“加持”下,玉米身價翻了250多倍,“大牌”范兒十足地被送往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在我國玉米主產區通遼市,玉米除了做飼料、榨油外,還能變成蘇氨酸、亮氨酸、甘露糖、硬葡聚糖等120多種高附加值產品。科技賦能下,小小玉米經歷“72變”后,串起了“農頭工尾”的“黃金產業鏈”。
5月的通遼,生機盎然,走進科左中旗20萬畝高標准農田,耕耘翻出的泥土新痕猶在,嫩綠的玉米苗破土而出。通遼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種植玉米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生產基地,作為通遼市的“當家作物”,這裡的玉米穩產高產、澱粉含量高、霉變率低,是生產氨基酸、酒精、原料藥和優質飼料的重要原料。
2022年通遼市玉米產量達到175億斤,田間地頭成熟的金黃玉米,經過收割和脫粒,有近一半搭上運輸卡車來到加工廠,開啟了“變身之旅”。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的蘇氨酸生產線改造項目正在忙碌施工,投產后將成為全球單體產量最大的生產線。在這裡,一株玉米被“吃干榨淨”,應用於調味、生化、飼料、醫藥等多個領域。
“我們通過物理加工將玉米中的澱粉提出,隨后糖化轉化成葡萄糖,在發酵的環節加入不同的菌種,再通過不同的提取和方法,生產出不同的氨基酸。”公司總經理助理欒玉濤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了玉米的“變身秘訣”,“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包括蘇氨酸在內的13種氨基酸的工業化生產,氨基酸生產線全程可制取6個副產品,如玉米漿、飼料蛋白、有機肥等,1噸玉米在我們這裡經過深加工,能轉化出1.1999噸產品,轉化率達119%。”
梅花生物2003年入駐通遼,10多年來與通遼玉米“雙向奔赴”,相互成就。梅花生物海藻糖、藥用氨基酸擴產等項目打開產業“藍海”,讓通遼玉米實現了附加值的翻倍提升﹔而依托於通遼的優質玉米,梅花生物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氨基酸制造企業之一。
從初級加工到深度加工,再到高附加值加工,越變附加值越高、應用領域也越廣。在通遼,除了以梅花生物為代表的科爾沁區玉米循環經濟產業鏈,還有另一條由玉米串起的“黃金產業鏈”。
走進位於開魯縣老城區東南5公裡處的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總投資35億元的內蒙古久鵬制藥有限公司原料藥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我們是一家抗生素原料藥制造企業,目前在建的是二期2000噸強力霉素、1500噸鹽酸土霉素項目,建成投產后,我們的土霉素產能將佔全國的49%,強力霉素產能將佔全國的半壁江山。”內蒙古久鵬制藥有限公司開魯項目負責人劉海民告訴記者,當地已經形成了以玉米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基本實現了“環環相扣、層層升級、閉合循環”。
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從2014年引進第一家以玉米為原料的生物制藥企業華曙生物開始,就不斷吸引集聚上下游關聯企業入駐園區,現已有生物醫藥科技建成企業18家、在建企業14家,集中打造了玉米—澱粉—土霉素—強力霉素、玉米—澱粉—葡萄糖—利福霉素—利福平、玉米—澱粉—山梨醇—維C、玉米—澱粉—抗生素中間體—頭孢4條產業鏈。目前,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正在集中打造以玉米生物科技為主的三產融合示范區、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和大健康產業基地。
“現在開魯縣年可加工轉化玉米260萬噸,已形成6大系列160個品種,其中我們生產的土霉素產能達2.25萬噸,約佔全國市場的80%﹔我們生產的強力霉素達6000噸,約佔全國市場的70%。”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黨群工作部副部長褚鳳波告訴記者。
從“原字號”到深加工,通遼市不斷加快玉米生物產業鏈條的培育、發展和延伸,以玉米籽粒、玉米芯、玉米秸稈為基礎,以生物發酵為主線,橫向拓展澱粉、酒精、氨基酸、原料藥,縱向延伸玉米胚芽油、玉米芯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廢液廢料生產飼料添加劑和肥料,使玉米加工產業由單一化開發利用轉向綜合化開發利用、由開放型短產業鏈向封閉型長產業鏈轉變,深加工帶來的高附加值讓“糧袋子”和“錢袋子”一起鼓了起來。
產業大樹的枝繁葉茂,離不開政策托舉賦能的“滋養”。近年來,通遼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進玉米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規劃。此外,根據全球玉米精深加工發展方向、產業鏈條及主導產品,通遼市政企聯動繪制出“玉米產業圖譜”,按“圖”索驥,靠“譜”招商。目前,聖雪大成、昶輝生物、玉鋒集團等27家玉米精深加工企業紛紛落戶通遼,圍繞酸、醇、糖、膠、藥,培育形成了13大類200多種產品的全株產業鏈。
2022年通遼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加工轉化玉米80億斤,加工轉化率達45.7%,累計實現產值166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0.5%。
通遼玉米不會止步於“72變”。通遼市計劃,到2025年,下游產業不斷集聚,玉米精深加工產品達到300個以上,玉米生物科技產業產值力爭達到300億元。隨著一幅生機勃勃的“玉米經濟”發展圖譜的徐徐展開,“通遼黃玉米”將成為通遼市響當當的“黃金名片”。(記者 胡芳 郭洪申 高慧 霍曉慶 賈奕村 王曉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