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案 世界“樣本”——防沙治沙的內蒙古智慧

在中國的生態建設史上,庫布其的故事無疑是最動人的一筆。
那是中國第七大沙漠,30年前植被覆蓋度不足3%,每年發生沙塵暴50多次,是飛鳥難越的“死亡之海”。
在沙區人民的努力下,庫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裡披上“綠裝”,動植物由100多種增長到了530多種。沙區百姓收入躍升,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在中國的生態建設史上,西藏那曲的故事牽動人心。
那是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地級市,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凍土層厚、風大天寒,年平均氣溫僅有2攝氏度,氣候、生態極其惡劣,曾經是全國唯一沒有樹木的城市。
為了種樹,那曲市使出殺手锏:種活一棵樹,獎勵10萬元,軍人則記三等功。多年過去,依舊沒有人種樹成功,那曲市把獎金漲到了30萬元。直到2007年,林業技術人員再次引進雲杉、高山柳等進行試種,最終活了14棵。沒有樹,就意味著脆弱的生態、土壤沙化、沙塵暴危機。
就在2021年,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故事,續寫了一個新的傳奇!
——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通過6年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庫布其治沙人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的那曲種樹成功,徹底解決了4000米以上海拔不能長樹的世界難題,結束了西藏那曲“史上無樹”的歷史。
嚴寒的高原上,有了耀眼的綠色﹔那曲的百姓,出門就能看得到樹木、聽得見鳥叫。庫布其又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新的寶貴財富。
不止西藏那曲,庫布其治沙模式、技術和成果已經走向世界,為全球3600萬平方公裡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和無數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貢獻著“中國方案”。
“這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寫照,也是人類智慧和科技的力量。無論是庫布其治沙還是那曲植樹,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都起到了絕對的支撐作用。”內蒙古荒漠化研究專家閆德仁說。
在沙漠裡種一棵樹有多難?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南壕賴林場第八任場長喬福成回憶:車子進不去,隻能人工背水背樹苗。好不容易種下樹,一陣風刮過,又都連根拔起。
在沙漠裡種一棵樹有多容易?鑽孔、栽樹、壓實地面,一系列動作迅速、標准。億利集團的智慧植樹機器人每台每天可以種800棵樹,大大降低植樹成本、提高植樹效率,有效解決沙漠腹地人工植樹這一世界難題。
過去,為了擋風固沙,智慧的治沙人發明了“中國魔方”草方格,在茫茫大漠織金甲鎖黃沙。
如今,在渾善達克沙地、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聚乙烯紗網沙障、可降解纖維沙袋沙障已經廣泛應用,有效解決了傳統沙障材料短缺、使用壽命短、鋪設效率低及成本高等問題。自治區林草局治沙造林處處長張根喜介紹,在生物基可降解纖維沙袋沙障治沙技術方面,內蒙古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准。
從人工種樹到機器人種樹,從草方格到聚乙烯紗網沙障,無不展現著治沙人的智慧,顯示著科技的力量。
科技是支撐,產業是靈魂,政策是推手,典型是引領,共同形成了獨具內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內蒙古內與8省區相鄰,外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是擋住來自北方沙塵源的第一道防線,每年承擔全國約40%的荒漠化防治任務、九分之一的造林綠化任務,在全國荒漠化防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一步做好京津地區的“擋沙牆”和“后花園”,內蒙古步履鏗鏘。
自治區出台的《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要對可治理沙化土地進行集中治理,推廣庫布其沙漠治理方式和沙產業發展模式﹔鞏固已治理沙化土地保護成果,加大荒漠植被保護力度,促進荒漠生態系統修復。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是總書記為內蒙古生態建設提出的路徑和要求。”張根喜說,經過長期治理,全區條件較好的地方大多已治理完畢,剩余的立地條件差、治理難度大。下一步內蒙古要根據沙區水資源分布狀況和承載力,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同時繼續吸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防沙治沙,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防沙治沙長效機制。
“挖掘好林沙資源,進一步做好林沙產品深加工,將林沙產業做大做強!”阿拉善盟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書瑜說。肉蓯蓉因優秀的藥用功效被稱為“大漠仙草”,同時它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一直以來,肉蓯蓉僅被當作中藥材、農產品銷售,沒有發揮出其更全面的價值。經過6年的不斷努力,以曼德拉為首的沙產業企業積極申報的荒漠肉蓯蓉新食品原料項目獲得國家試點,並進行了蓯蓉膏、蓯蓉茶等產品的試生產,取得良好效果。等國家正式批文發布,阿拉善肉蓯蓉產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百戰黃沙穿綠甲,不退沙魔誓不休。打造防沙治沙新樣板,內蒙古一直在路上。(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