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磴口縣巴彥高勒鎮:精打細算民生賬 農民種糧底氣足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舊地村,隻見村民們正搶抓農時,旋耕整地、播種覆土,拖拉機、四輪車發出陣陣轟鳴聲。巴彥高勒鎮舊地村七社村民王孟軍家的三畝耕地上,馬達聲響,一派機歡人忙鬧春耕的生動景象。
今年,隨著中央一號文件在廣大農村的全面貫徹落實,有力提高了糧食種植的綜合受益,農民們的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巴彥高勒鎮舊地村村民早早安排落實全年農業生產發展計劃,精打細算民生實事賬,在田間地頭,村民手中繪就著鄉村振興的壯美藍圖。
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舊地村黨支部書記田金元初步估算了一下,今年巴彥高勒鎮舊地村積極響應黨中央和上級的號召,全村要保証實現400畝的小麥播種面積。在小麥夏季成熟收割后,政府積極鼓勵農民復種秋白菜和燕麥草。燕麥草作為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飼草,農戶可對外售賣,也可直接用於自家喂養牛羊等牲畜。村民們除去小麥種植的直接收入外,一畝地又可以增收800-1000元,大伙錢袋子越來越鼓,致富底氣也越來越足。
“中央一號文件落地落實,提高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保護咱們農民種糧利益,保障糧食市場供應,這對大家來說可是件好事,我們‘村嫂’志願服務隊這兩天外出打工的姊妹們就都陸續回來忙春耕啦!”舊地村村委會副主任、村嫂服務隊隊長丁麗珍笑盈盈地說。村民們農忙時節可以回來耕種,農閑時間就近上街打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一年四季都有錢賺。
“按照國家的小麥種植補貼政策,每畝地給我們補貼150元,除去成本,算下來每畝還能多掙600元。今年種植小麥用得是新購置的農機具,不僅種田效率提高了,還節省了人力成本,一畝地二十多分鐘就可以耕種完畢,我們種地更有奔頭了!”村民王孟軍和妻子一邊掰著手指頭算賬,一邊臉上露出了憨厚朴實的笑容。
據田金元介紹,舊地村目前能夠耕作的土地面積大概有3000畝,耕地資源非常有限。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好種植結構,讓土地資產發揮最大價值和效益。除按國家要求保証小麥種植面積外,其余土地主要用於種植玉米,要大力推廣實行“種養結合、農牧結合、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模式。村民們種植的玉米,可以就地出售,也可以直接作為家畜的飼料,同時,玉米秸稈也是很好的牲畜飼料。目前,村民們基本家家都養羊,母羊產羔后,小羊可以賣給附近的養殖場,實現企業獲利,村民增收,農企雙贏。牲畜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還田,節省化肥,保護地力,可以實現農家肥料的循環利用,促進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舊地村的“顏值”在不斷提高。
算好民生賬,幸福有保障。下一步,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舊地村會繼續將民生接力棒不斷傳遞,切實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孟姣、杜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