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走進田野 老百姓收獲滿滿

小麥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在杭錦后旗重點應用推廣。(資料圖片)
工作人員開展除草劑減量技術試驗。 (資料圖片)
巴彥淖爾市農技專家在烏拉特后旗進行向日葵取樣測產。 (資料圖片)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巴彥淖爾市勇擔責任,履行使命,在農牧業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向前。2022年巴彥淖爾市農牧業重點科技成果現場推介會上,推出“巴麥13號”、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栽培技術、移動式黃河水直濾水肥一體化等21項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
巴彥淖爾市副市長郭佔江表示,這些科技成果是專家、技術人員、基層工作人員等結合土地實際,經過多年創新、 研發、試驗、改造的科技創新成果,是深受老百姓認可、歡迎,使用積極性強、意願高的科技成果。
新品種播撒在河套大地上
小麥、玉米、向日葵是巴彥淖爾市三大傳統作物。如何進一步加大農業節本增效技術推廣力度?巴彥淖爾市在實踐探索中找到答案——把農業生產的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提高質量、增加單產和效益上。
今年3月,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內蒙古兆豐小麥產業化研究院、內蒙古兆豐河套面業有限公司在臨河區舉行了國審春小麥新品種“巴麥13號”生產經營權轉讓簽約儀式,標志著該品種正式由研發示范階段邁入大面積生產應用階段。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們從2006年開始研究“巴麥13號”,經過十多年在巴彥淖爾和雲南兩地的加代選育,從兩萬多份材料中選育出“巴麥13號”,並在2016年通過自治區審定,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
青枝綠葉黃金穗,喜看麥田千重浪。今年,臨河區新華鎮新樂村農民薛志強種植500畝,五原縣新公中鎮旭日村農民朱建平種植500畝……通過科企緊密合作,“巴麥13號”在巴彥淖爾市迅速得到推廣應用。
從源頭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能讓老百姓切實提高收入、增加收益的科技新品種,還有“科河699玉米”“三瑞9號”。
不久前,在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鎮圐圙補隆村,農業專家對“科河699玉米”進行實地測產,玉米畝產1375.39公斤,標准水分含量為14%。
“科河699玉米”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科河種業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李建生課題組利用雙單倍體育種技術聯合選育,目前還在通過生物技術不斷改良的高產優質玉米新品種。
“沒想到種葵花就能有十多萬的收入。”五原縣復興鎮聯豐六組農民楊永勝是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忠實客戶。“三瑞9號”食葵雜交品種是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瑞農科) 2018年獨自研發的國產食葵雜交種。2019年以來,新品種的示范和推廣以五原縣為核心,輻射臨河區、杭錦后旗、烏拉特前旗等向日葵種植主產區,同時,公司建立了覆蓋全國向日葵種植區域的營銷和科技服務網絡,提供全程跟蹤式技術指導和專業優質的咨詢服務,有力地保障了傳統向日葵種植基地的健康持續發展,實現了向日葵產業的提質增效。
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韓俊義介紹,今年,巴彥淖爾市推廣國審小麥新品種“巴麥13號”1.5萬畝,玉米新品種“科河699”120萬畝,向日葵新品種“三瑞9號”50萬畝左右。
創“芯”驅動,且看種子的力量 ——“擴容增量”“提質增效”“融合增收”可推廣可復制的高產高效新品種播撒在河套大地,耕耘出百姓美好未來。
新技術應用引領現代農牧業
農業現代化是運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巴彥淖爾市除草劑約佔農藥總用量的85%以上,為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集成推廣除草劑減量增效技術。”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胡有林說。
在現場推介會上,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農藥藥械與防治科長劉寶玉介紹,這項技術利用機械耕地除草,並通過科研攻關集成了除草劑減量增效技術——厚膜升溫防草、膜間耘地除草、膜下節水控草、使用高效藥劑。據統計,除草劑減量增效技術,在玉米田畝減藥67克以上,減量45%以上﹔在向日葵田畝減藥200克以上,減量60%以上,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傳統的玉米種植方式對水分和肥料需求較大,如何以更少的水、肥實現更高的產量,成為科研人員關注的重點。
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栽培技術的故事要從“一增四改”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創新說起。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糧食科科長馬軍成介紹,他們結合河套地區玉米種植特點及限制,通過對農業部玉米“一增四改”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創新,集成近幾年玉米栽培中一些關鍵技術形成的綜合高產高效技術,形成玉米“三優兩增”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通過“優化土壤環境、優化水肥管理、優化耐密品種”,解決以往種植模式中存在的水肥利用不充分、溫度適宜性差、病虫害嚴重等問題,可有效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有效實現玉米種植的標准化、規模化。
玉米“三優兩增”全程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自2017年在河套地區大范圍推廣應用以來,畝產照常規種植增產20%以上。
今年,他們應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負責人李少昆研究員玉米高產創新栽培技術,結合本土化栽培技術,充分利用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實施全程機械化,通過密植抗倒群體、增加群體整齊度、精准水肥運籌、加強病害防控、農機農藝融合等方式,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提升玉米單產,最終形成適宜於該市的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栽培技術,實現農民節本增效。
巴彥淖爾市是全國乃至世界食用向日葵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年種植面積400多萬畝,年產量達90多萬噸,年純收入近50億。全國一半的向日葵來自內蒙古,內蒙古一半的向日葵來自巴彥淖爾。向日葵產業是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農業產業,也是當地種植業收入的重要來源,對當地農業經濟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巴彥淖爾市的向日葵這麼優質,其中向日葵品質提升高效集成技術功不可沒。
向日葵品質提升高效集成技術通過良種良田相配套、良機良技相融合,集成選用向日葵良種、地力提升、適期晚播、擴行降密、間套種、四控、插盤晾晒、機械收獲以及配套蜜蜂授粉、病虫害綠色綜合防控等技術,有效破解向日葵品相不好、品質差、效益低等瓶頸問題,實現增產增效並重目標。
實踐証明,應用該集成技術,畝均增產25公斤左右,節約用肥5-10公斤/畝,節種400-700粒/畝,節藥200克/畝左右,節省人工成本50元/畝左右﹔此外,可有效提升向日葵籽粒品質,商品售價提高2.0元/公斤左右,畝均節本增效可達500元以上。
新裝備成百姓增收新路徑
“今年我在園區承包500畝地種植辣椒,統一利用‘5G+引黃河水滴灌’智慧種植系統,採用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精准播種,採用智能操控技術精准滴灌、施肥,進一步提高辣椒的坐果率。現在,測產結果為700公斤/畝以上。”種植戶楊戰軍“揭秘了”“錢袋子”鼓起來的原因,“採用智慧農業技術種植辣椒,比過去傳統種植方式節水30%至40%、節肥30%、節省農藥20%,田間管理成本減少50%以上,品質提高了1到2個檔次。”
移動式黃河水直濾水肥一體化農業灌溉技術裝備,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移動式滴灌“小巨人”。“它可以實現節水、節肥、節藥,省工、省時、省力。”杭錦后旗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杰介紹:“這套設備用柴油機作動力,可直接利用水渠、池塘、排水溝等進行農田灌溉,與傳統的大水漫灌相比,可節水50%、省工50%,化肥、農藥各節約30%,可增產15%,提高產值15%。”據悉,今年杭錦后旗計劃在全旗推廣可移動式黃河水直濾設備300台。
一個個生動畫面勾勒出巴彥淖爾創新新裝備讓老百姓增收的“高光”時刻。
2022年初,巴彥淖爾市政府制定出台《巴彥淖爾市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實施方案》,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轉化應用,組織實施了水肥一體化雙減種植技術示范、優質肉羊新品種推廣及標准化養殖示范、“巴麥13”新品種擴繁與種植技術集成示范等10項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為全市農牧業創新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記者 及慶玲)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