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推動內蒙古由文物大區向文博強區不斷邁進
文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實物見証,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十三五”以來,內蒙古文物保護與安全工作全面納入盟市黨政領導班子年度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成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的統一共識。元上都、遼上京、興隆窪3處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武川壩頂遺址、后城咀石城址、吉呼郎圖匈奴墓群等45項考古成果實証了內蒙古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中的貢獻。4處遺址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7處遺址列入全國大遺址名單、3處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全區有不可移動文物21099處,長城牆體長度7570公裡、遺存點段13278處,長城長度、時代跨度、分布廣度均居全國第一位。館藏文物112.5萬件/套。19個旗縣(市、區)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處草原入選首批國家級“紅色草原”名單,8個紅色旅游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序推進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優化,備案博物館173家。文物安全監管水平不斷提升,全國首創文物巡查無人機全區覆蓋。
黨的二十大對文化、文物事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下一步,內蒙古將依托文物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堅持保護第一,全面加強文物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建設,進一步優化文物普查登錄、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文物安全工作績效考核等機制體制。提高闡釋能力,著力深化考古學和文明歷史研究,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為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感召力作出內蒙古貢獻。強化“兩個打造”,充分發揮文物增進認同、浸潤心靈的作用,努力推出一批站位高、立意深、底蘊足、有創意的文物精品展覽展陳、考古及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讓文物活起來,扎實做好文物展示利用工作,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積極開展內蒙古革命史料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提升全區紅色革命紀念館展陳質量。深化國際合作,不斷提升文物國家交流水平,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加強黨的領導,推進文博行業制度和隊伍建設,構建多層次文物人才培養體系,為推進新時代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記者 劉志賢 馮雪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