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再升級 “鏈”接全世界

全區奶牛存欄達到162.1萬頭,同比增長9.8%﹔
全區牛奶產量432萬噸,同比增長11.3%。
前三季度亮眼的奶業“成績單”,再次印証內蒙古奶業振興跑出“加速度”。
高位發力,推進力度達到新高度
今年9月,2500頭澳大利亞進口荷斯坦奶牛在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安家”。
位於阿榮旗得力其爾鄉馬河村的呼倫貝爾賽科星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現代化牛舍內,一頭頭高產奶牛被精心飼養著。“我們今年計劃進牛5500頭,2023年底可達到日產奶170噸。”賽科星牧場場長李雪飛介紹說。
近年來,阿榮旗緊緊圍繞“呼倫貝爾高端乳制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嶺東最大奶源基地和百億級奶產業”的目標定位,持續提供“醫護式”“保姆式”“專班式”“全程式”服務,推動種植養殖、飼料加工、物流包裝等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這只是奶業振興的一個縮影。內蒙古立足得天獨厚的奶業發展優勢,全力推動奶業向更廣、更深、更高水平發展壯大。
政策發力,持續推進奶業振興。內蒙古連續出台實施一攬子扶持發展政策,2022年又出台了支持力度空前的“奶九條”,聚焦優質牧草供給、優良品種培育、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奶牛疫病防控、乳業科技創新等環節,從全產業鏈解決制約奶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堅持“一周一調度,一月一統籌”,黨政齊抓上下一心,拿出“真金白銀”補短板,以強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推動奶業發展達到新高度。內蒙古緊盯“奶九條”政策落實,先后5次召開聯席會議壓茬推進工作。多部門聯合抓落實,相關部門建立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83個堵點難點問題,推動奶業振興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內蒙古還設立了專項資金,每年投入4億元。“奶九條”政策出台后,每年再投入10億元以上。與伊利、蒙牛集團合作設立20億元的奶業振興基金,撬動金融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為率先在全國實現奶業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
緊盯重點,“三源”基地取得新進展
今年10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台基營村苜蓿草種植基地迎來一年中最后一茬苜蓿的收割季。這裡全年能收獲4茬苜蓿,畝產苜蓿干草1噸或裹包苜蓿2.2噸,產量達到國內較高水平。
基地採用的智能噴灌實現高效節水,通過互聯網遠程控制系統,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控制,實現雲智能噴灌。還能通過精確計算和自動控制,向作物提供精准的水分和肥料,實現水肥一體化,專業的種植模式有效提升了苜蓿質量。
近年來,內蒙古堅持以拓面增量、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擴大優質青貯玉米、苜蓿和飼用燕麥等三大優質飼草種植,提高飼草自給能力。據統計,全區青貯玉米達到1400萬畝,苜蓿保有面積達到429萬畝,飼用燕麥達到190萬畝。
“全區90%以上全株青貯玉米達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干草平均等級達到二級以上,燕麥草干草平均等級達到一級以上,為牛奶產量、品質雙提升提供了保障。”自治區農牧廳奶業處處長巴特爾介紹說。
與此同時,內蒙古持續推動中小養殖場改造升級,突出抓好奶牛標准化規模化養殖,著力建設優質奶源基地。加大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力度,積極推動中小養殖場基礎設施設備標准化提升改造,重點加快規模化養殖場建設進度。進一步建立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面開展奶牛疫病防控和布病、結核病監測檢疫淨化,完成了31個已建規模養殖場全部奶牛耳標佩戴和系統錄入,實現“一牛一標,可追溯管理”,有效保障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種子是農牧業的“芯片”,一頭連著群眾飯碗,一頭系著國家戰略。內蒙古堅持自主培育為主、引進和繁育相結合加快良種奶牛擴繁步伐,持續鞏固奶業振興優質種源優勢。
目前,全區培育國內排名前100的荷斯坦種公牛25頭、乳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種公牛20頭、三河牛種公牛30頭。賽科星作為育種領頭企業,奶牛性控凍精年產能約50萬劑,佔到全國市場總量的40%以上,連續8年產銷全國第一。全區每年推廣使用性控胚胎2萬枚以上、推廣使用性控凍精15萬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場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百頭以上參測牧場奶牛平均單產9.5噸以上,大型養殖企業達到10噸以上。
統籌謀劃,產業鏈條達到新水平
全球單體規模最大、數智化程度最高的智造標杆基地﹔全國唯一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乳制品計量測試中心等國家級技術中心相繼入駐……
今年7月12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掀起紅蓋頭。呼和浩特市將依托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產業集群,積極推動形成“產在城中、城在產中,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的產城融合新模式,加速從“中國乳都”邁向“世界乳都”的步伐。
打造“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奶業全鏈條發展格局,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推動奶業振興已是全區各地的共識——
加強現代乳業產業園區建設,大力支持和引導伊利、蒙牛等大型本土企業做優做強,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為牽引,打造奶業高質量發展高地,帶動奶業全產業鏈向更高層次發展﹔
扶持乳制品加工企業,聚焦生鮮乳加工增量、噴粉等環節,對乳制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補貼,提高企業加工產能﹔
鼓勵中小規模乳制品加工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擴大生產低溫奶、鮮奶冰淇淋、干奶酪等乳制品,有效延長產業鏈條﹔
鼓勵支持中小養殖場發展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培育產品質量優、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的地方特色奶食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
奶業一二三產融合在農牧業發展中走在了前列,伊利、蒙牛等全產業鏈奶企從一產出發,“接二連三”成為奶業融合發展的標杆。在荷蘭合作銀行公布“2022年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憑借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穩居全球乳業五強。蒙牛位列第七,創歷史新高。
奶業再升級,“鏈”接全世界。內蒙古全力建設一流種源基地、飼草料基地、奶源基地,在打造一流加工企業、做強一流產品、創建一流品牌上再發力,不斷推動奶業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