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共治共享”為社區治理引入“源頭活水”

2022年12月06日08:5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近一個月,在滿洲裡市興華街道辦事處華埠社區卡斯特小區,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居民總能看到身穿紅馬甲的社區網格員一戶戶上門,動員指導業主參加線上線下的業主委員會選舉登記。

本著“到位但不越位”的原則,華埠社區積極推動小區業主委員會選舉,努力搭建起“社區治理、共治共享”的服務新格局。

“社區網格員真的讓我很感動。”卡斯特小區業主委員會籌備組成員孫立麗說,“這之前,小區業主委員會選舉投票率很低,離達到三分之二人數標准還有很大差距。在我們犯愁的時候,新成立僅僅一個星期的華埠社區就主動聯系上我們,了解情況后很快便組織網格員前來支援。網格員們很辛苦,白天、晚上加班加點地幫助我們,逐家逐戶動員業主參與業主委員會選舉。現在已經進入到備案階段,期待我們的業主委員會早日成立。”

“小區的事兒說到底是居民自己的事兒,增強小區自治功能,能讓業主在小區管理上有話語權,居民幸福感就會在家門口不斷提升。”華埠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徐斌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我們正是追隨著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步伐努力奮斗。”

在滿洲裡社區的大街小巷,專兼職網格員在奔走中化解社會矛盾,服務社區居民。冬日的滿洲裡,凌晨5點多,天還沒有亮,60歲的王秀芝早早就穿好了防護服,開始了一天的志願服務。王秀芝是南區街道辦事處雲杉社區站前小區的居民,也是雲杉社區兼職網格員之一。

幾個月來,她和社區干部入格走訪、支援核酸篩查、協調解決矛盾糾紛……在她的積極發動和參與下,小區物業、樓長、居民也紛紛加入了兼職網格員的隊伍。

站前小區居民陳鳳華說:“現在家裡遇到水管堵塞、暖氣不熱、樓道衛生差這些兒事,我們聯系社區網格員就行。都是鄰裡,住的還近,一會兒就來人解決了,真是太方便了。”

在滿洲裡,像王秀芝這樣的兼職網格員有1300人。隨著專兼職網格員不斷充實到工作崗位上,滿洲裡市各網格的工作機制規范了、力量足了,每個人負責的人口戶數少了﹔解決問題多了,與群眾的距離就更近了,相互間理解與支持的“溫度”也就更高了。

滿洲裡立足邊境口岸實際,精心布局網格,為基層治理引入了“源頭活水”。通過強化核心引領,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打破行政隸屬壁壘,推動傳統社區黨建與88個包聯單位、57個駐區企業的互聯互動,全市5個街道(鎮)全部建立“大黨工委”,21個社區全部建立“大黨委”。滿洲裡織密服務網格,調整優化社區規模,以300—500戶為基本標准,重新調整劃分網格143個,按照每萬城鎮常住人口18人的標准,選優配強專兼職網格員隊伍,構建起1名社區“兩委”成員+專、兼職網格員+五老人員、各類志願者等人員構成的“1+2+X”工作力量。

【記者手記】

華埠社區成立於2022年10月15日,轄區內共有7個小區,網格數6個,轄區內居民3369戶,7799人。它的成立,是滿洲裡為推進“社區治理、共治共建”新的探索。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著力調整優化現有社區規模,滿洲裡以3000戶左右為主體,對人口相對集中、轄區范圍較大的社區進行拆分,增設華埠社區、興南社區。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裡”,也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滿洲裡充分調動社區各類組織、各類群體資源和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努力完善“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前景可待,未來可期。

【點評】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區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時,靠的就是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這是對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的生動實踐。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過程中,滿洲裡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讓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打造“社區治理、共治共享”新格局。(記者 李玉琢 實習生 李詩諾)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