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幾年的有效調水,地處科爾沁沙地、干涸多年的亞洲最大沙漠水庫——莫力廟水庫生態復蘇效果顯現
水天一色沙海處 “塞北西湖”景色秀

寒露之后,天高雲淡。“沙海明珠”莫力廟水庫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的景致讓人感嘆生態環境向好是多麼幸福的事。
莫力廟水庫又叫敖倫諾爾水庫,位於遼河干流中游左岸,地處內蒙古科爾沁沙地,距通遼市科爾沁區西南45公裡。建成於1959年,水庫面積40平方公裡,總庫容為1.5189億立方米,是全國300座大型水庫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有“沙海明珠”“塞北西湖”之稱。
20多年前,西遼河流域持續大旱,連續斷流,莫力廟水庫無水可蓄。2003年入夏以來,經歷連續4年的旱災后“沙海明珠”徹底干涸,水庫400多名漁工也紛紛“棄漁下崗”,轉而墾田放牧。
通遼市科爾沁區屬於資源性缺水地區,水資源貧乏,人均水資源量較低,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接近聯合國確定的人均500立方米嚴重缺水段,是全國110個缺水城市之一。
莫力廟水庫擔負著通遼市城市供水、農田灌溉、生態建設等重任,它的干涸讓人們將西遼河流域調水工程提上日程。
從2004年開始,在國家水利部等部門的支持與規劃下,莫力廟水庫補水工程相應啟動。當地利用汛期從西遼河引水,水庫得以重新蓄水。然而好景不長,之后又經歷了多次蓄水、干涸,再蓄水、再干涸的曲折。
“水庫沒水,我們的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影響,花草樹木不能澆灌,水鳥也不來了,有些土地沙化更嚴重了。”附近的居民如是說。2020年,內蒙古西遼河流域開始實施統一水量調度。
2021年,干涸了多年的莫力廟水庫首次通過人工調度進水182.6萬立方米,水庫重見碧波﹔同時,通過利用“引烏濟通”工程,聯合調度西拉木倫河和烏力吉木仁河,成功將水引入莫力廟水庫。
2022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逐步復蘇西遼河生態環境。
2022年8月,西遼河干流水頭到達通遼市總辦窩堡樞紐,總辦窩堡樞紐開閘放水,這是2002年以來總辦窩堡樞紐首次過水,向莫力廟水庫引水2079萬立方米,較上一年增加近1400萬立方米,生態復蘇效果逐步顯現。聽說莫力廟水庫有水了,居民陳利帶著好奇心和孫女驅車來到水庫。“曾經,每到春季開河,這裡都會有很多人坐游船、游泳、吃全魚宴。可是,自從莫力廟水庫干涸,水庫早已成了種庄稼的田地,附近各種商鋪都人去屋空,也沒有游人到這裡來觀光和消費了。”回想起過去的種種,陳利感慨地說。再次來到水庫,陳利既吃驚又高興:“水庫的中心地帶浪濤滾滾,碧波蕩漾,有點往日的模樣了。”
經過西遼河連年補水,莫力廟水庫蓄水量逐年增加。與此同時,人們採用更多的方法改善和恢復生態。
莫力廟水庫有世界最長的人工沙壩,“壩前栽河柳、壩后栽楊柳、壩頂種錦雞兒、壩坡種艾蒿”的養護措施,使萬米沙壩披上了綠裝,成為一道引人的風景。
如今莫力廟庫區有萬畝人工森林,千畝成材林,百畝果園。綠色覆蓋沙海,不僅起到了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作用,而且每年可產出各類水果2.5萬多公斤。綠色叢中,獐狍野鹿、狐獾野狼,山禽野兔出沒其間。春暖花開時節,大批遷徙而來的天鵝在水庫駐足。它們或在水面上悠閑游弋,或在春日晴空振翅高飛,或三五成群嬉戲打鬧,優雅靈動的天鵝和波光瀲灩的水面共同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圖景。
水庫年產鮮魚30余萬公斤,共有30多個魚類品種,水質好得就連名貴的武昌魚、銀魚、甲魚也在水庫安家落戶。庫區周圍沒有工廠、礦山,庫底為優質白沙,各類水產品由於沒有污染和別具風味而聞名遐邇。
近年來,兼有民族、沙漠、水鄉特色的旅游業在莫力廟水庫周邊興起,每逢夏季游人如織,消夏、品魚、賞荷、觀舞,樣樣使人陶醉。
秋日暖陽下,水庫大壩內側水邊,一群水鳥正在駐足嬉水。它們的到來,既為這“塞北水鄉”增添了靈動的秀色,也告誡我們,“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景需要久久為功的守護。(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