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這十年”:通遼市奮力譜寫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發展質量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853.4億元,到2015年突破千億大關,2021年達到1411.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4.7%。2012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6650元,2014年突破3萬元,2020年超過4萬元,2021年達到49346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5.0%。2012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佔比為27.3:36.0:36.7,2021年調整為23.6:31.9:44.5,第一產業基礎作用不斷增強、第二產業支撐作用持續鞏固、第三產業主導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格局逐步形成。農牧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387.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59.5億元,年均增長4.2%。綠色煤電鋁、玉米生物制藥、中(蒙)醫藥等產業穩步發展,鎳基新材料、風電裝備制造等百億級項目落地實施,重點產業鏈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94%。2021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628.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在2012年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7.1%,快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
投資成效持續顯現,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通遼市以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為引領,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主導產業全鏈條發展。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投入使用,通遼至沈陽、長春等高速相繼通車,中心城區至旗縣城關鎮實現高等級公路連接,通遼至沈陽、北京高鐵相繼通車。生態屏障日益加固,人居環境顯著改善。2021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3.8%,草原植被蓋度達62%。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全市2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657元,在2012年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8.8%。
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城市輻射力競爭力不斷增強。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斷加快,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全面提升。2021年,通遼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0.63%,十年間提高了10.24個百分點。在便捷落戶方面,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聚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便捷落戶,堅持能放則放、應落盡落原則,放寬遷入城鎮落戶條件,實現“零門檻”落戶城鎮。在社會保障領域,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36.3萬人增長到176萬人,同比增長384.8%,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六統一”,率先在自治區實現城鄉醫療保險整合,基本實現異地就醫結算。城鄉面貌深刻變化,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不斷提升,中心城區核心驅動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鐵路、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成大鄭等五條既有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工程,並正式啟動集通鐵路的電氣化改造,路網電氣化率穩步提高,路網質量提升明顯。通遼市現有2座民用運輸機場,即通遼機場和霍林河機場。通遼機場旅客吞吐量規模穩步增長,2019年,通遼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成為內蒙古機場集團第5個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的支線機場。“十四五”期間,通遼市在升級航空運輸網絡方面,將完善以通遼和霍林郭勒民用運輸機場為主,以通用機場為補充的空港大通道。積極申建通遼機場國際航空口岸,推進通遼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實現航線網絡覆蓋全國主要省會城市。(記者 張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