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時代民生事業“幸福答卷”

遼河公園一角。張啟民 攝
敬老院裡很溫馨。郭洪申 攝
職業技術學校邀請勞動模范到校授課。 美麗 攝
就業招聘“直播帶崗”。張啟民 攝
開展中蒙醫義診活動。張啟民 攝
學校陶藝課堂。張啟民 攝
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百姓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養老金連年提高……翻看通遼市近十年的“民生賬單”,數不清的變化記錄著百姓不斷提升的獲得感,見証著百姓持續上漲的幸福指數。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兜底線、保民生,優供給、促普惠,努力建設人民的幸福城市,書寫出新時代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幸福答卷”。
教育綜合改革成績斐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動教育改革事業發展。先后實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普通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改革﹔創造性地推行虛實結合、工程推進、課題式攻關、項目化管理的體制機制,成立了通遼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啟動了“四大工程、九個項目”的通遼市普通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改革工作﹔出台了《通遼市校園足球十年規劃》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建設了171個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以優質學校為龍頭、以一校帶多校的模式組建了62個義務教育聯盟,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這十年,該市持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自2016年以來,每年投入500萬元,在全區率先實施中小學教師“市培計劃”。研發了“中小學教育雙語遠程培訓平台”,按年度高質量開展教師全員培訓。
這十年,堅持人才強師戰略。通過人才引進方式,按年度為各學校引進了教育部直屬重點師范大學的公費師范生和全日制研究生,2017—2019年,全市僅通過人才引進方式補充教師就達1277名。同時,為農村牧區學校考錄特崗教師713名,公開招聘教師1239人。三年間,累計補充教師3229人。
“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持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堅持人才強教戰略”……這一個個有力措施背后,是拔地而起的現代化教學樓,是煥然一新的老牌學校,是日益先進完善的軟硬件配置,是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喜人轉變。
學前教育方面,2022年全市幼兒園達到879所,比2012年增加527所,增幅150%﹔全市普惠性幼兒園達到684所,佔幼兒園總量的77.82%。新增自治區、市級示范園75所,建立學前教育聯盟體68個。
義務教育方面,2012—2021年,全市義務教育固定資產總值從20.8億元增加到47.3億元,校舍建筑面積從228萬平方米增加到326萬平方米,生均面積增加5.09平方米。校藏圖書從392萬冊增加到627萬冊。普通高中教育方面,消除2012年以來的普通高中大班額362個,全市普通高中生均普通教室面積4.34平方米,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學校達標率90.91%,體育、音樂、美術器械配備學校達標率均為93.94%,理科實驗儀器配備學校達標率93.94%,寬帶接入率100%,生均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值3526元。市財政按每人每年10000元標准核定高中階段分層教學改革試驗經費。
中等職業教育方面,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從1.2萬人增加到1.8萬人。6所中等職業學校完成了選址新建或整體搬遷,培養學生從每年100人增加到1200余人。深化產教融合,創建了28個自治區級骨干、特色、創新型專業。中等職業學校十年累計培養畢業生4.5萬人。
這十年,通遼市始終把教育當作最大的民生,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教育投入不斷加大,辦學條件極大改善。
“健康通遼”建設深入推進
“從來沒體檢過。”2016年12月20日,科爾沁區余糧堡鎮的王淑琴老兩口一早來到鎮中心衛生院做體檢,這也是夫妻倆生平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檢查身體。
“以前我們沒有定期體檢的意識,加上不想花費太多,很少有人去體檢。現在我們也能像城裡人一樣定期做體檢了。經常體檢能及時發現很多病,就不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不會讓小病變成大病。”王淑琴說,村裡很多因病致貧的人家就是因為從來不體檢,最后發現得了大病,家裡承擔不起巨大的開銷,導致貧困。
為了從源頭上堵住這個致貧漏洞,自2016年開始,通遼市利用5年時間,每年對經扶貧部門認定的65歲以下的10.8萬多名國標貧困人口免費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包括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等項目,每人的體檢費用為308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該市深入推進“健康通遼”建設,如今,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市醫療機構達到4371家,三級公立醫院9家,二級公立醫院25家。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0318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8480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9050人,注冊護士8019人。
這十年,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市急救分站達到37個,基本實現旗縣市區城關鎮“20分鐘急救圈”和農村牧區“30分鐘急救圈”﹔累計創建50所“十強衛生院”、500所“百佳衛生室”,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這十年,深化醫改取得顯著成效。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全面破除了實行60多年的“以藥補醫”機制﹔醫聯體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組建了3個城市醫療集團、21個縣域醫共體、8個專科聯盟﹔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逐步調整,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達到207種。
這十年,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持續強化。通遼市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實現自治區級衛生旗縣城全覆蓋,85個蘇木鄉鎮、1773個嘎查村榮獲自治區級衛生蘇木鄉鎮、衛生嘎查村稱號。2021年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達到97.94%。全市傳染病報告質量綜合率達99%以上。全面實現了艾滋病防治“一體化”管理服務模式。
這十年,蒙中醫事業全面發展。3個蒙醫學科列入自治區領先學科,13個蒙醫藥學科列入自治區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自治區蒙醫中醫特色優勢重點專科達到32個﹔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蒙中醫藥工作先進市,被中國蒙古學學會命名為“中國蒙醫藥之都”﹔全市15家二級以上中蒙醫院已有13家建立了“治未病”中心(科)和康復中心(科)。
這十年,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被實實在在落在了行動上。
基本民生保障顯著增強
“這是黨的政策好,關心老百姓。”家住開發區濱河街道興隆村的杜鳳俠,11年前老伴因為腦出血失去了勞動能力,家裡全靠杜鳳俠的養老金維持生活。低收入家庭“單人戶納入”政策實行后,杜鳳俠的老伴被納入低保范疇,每月500多元的補貼,給這個家減輕了不少負擔。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實保障基礎,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總體要求,不斷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水平,社會救助制度政策日趨完善,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救助對象識別精准到位,惠及全市近20萬名城鄉困難群眾。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標准由2013年每人每月440元增長至2022年的每人每月829元,增長了88%。農村牧區低保保障標准由每人每年2900元增長至6614元,增長了1倍多。
每一項政策,都浸潤著沉甸甸的民生情懷﹔每一個數據,都考量著百姓的幸福尺度。
——十年來,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36.3萬人增長到176萬人,增長了384.8%,養老保險基金征繳從14.94億元增長到71.39億元,增長了377.84%,企業職工人均養老金從每月1876元增長到每月2586元,增長了37.8%。
——十年來,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動態保持在4.5%以內,連續十年低於自治區控制目標﹔2014年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連續8年突破萬人大關,勞務輸出年均44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歸零。
——自2017年開始,通遼市全面發放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對失能和半失能人員發放照料護理補貼分別為每人每年11700元和4500元,2022年調整為14930元和5750元,均增長28%。
——全市累計將符合條件的4.5萬名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特困供養兜底保障范圍,累計實施貧困人口臨時救助7100人次,執行低保漸退期9013人次,落實重病重殘單人戶納入3975人,累計投入各項社會救助資金近4.8億元。
——全市2103個嘎查村村規民約全面修訂完善,“一約四會”作用發揮明顯,德治法治自治水平不斷提升,惠及集中安置群眾1900戶、5727人。
——2021年7月,通遼市被民政部確定為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地區。現已建成並運營20所街道級養老服務中心和34所社區級養老服務站。
——通過開展“科爾沁愛眼行”社會公益活動,免費為戶籍是通遼市的60周歲以上老年人實施白內障、翼狀胬肉眼病篩查及手術服務,已完成白內障手術2934例,胬肉手術1393例,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1800余萬元。
——通過開展“添翼計劃”項目,對140名符合救助條件的先心病患兒進行了免費手術,切實幫助全市困難先心病兒童擺脫疾苦,解除患者家庭的后顧之憂。
十年來,通遼市對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給予溫暖回應,一大批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得到解決,讓各族群眾的生活更幸福、未來更美好。(郭洪申、趙彥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