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玉米年產量超過160億斤,肉牛存欄和出欄分別達到338萬頭和112萬頭以上——

通遼市:舞動“牛鏈條”下好產業棋

2022年10月15日07:5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風物。

  在科爾沁草原腹地北緯42°到45°之間,有一條世界黃金畜牧帶,這裡草的味道,水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成就了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質細嫩著稱通遼牛肉的味道。

  玉米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600萬畝以上、產量超過160億斤,肉牛存欄和出欄分別達到338萬頭和112萬頭以上,“黃金玉米帶”和“黃金肉牛帶”如同車之兩轂、鳥之兩翼,為通遼市牛產業發展厚植了優勢。

  “牛”日子,靠的是牛。

  從2008年開始,養牛多年的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召根嘎查牧民白永海將牛群“趕進”牛圈,牛群一點點擴大開來的同時,養殖方式也悄然發生變化。到2015年,白永海的家庭牧場存欄已經達到100多頭。

  那時,頭腦靈活的白永海沒有“埋頭養牛”,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活牛超市”,變身“經紀人”一邊養牛一邊賣牛,生意越做越火。

  “我家的牛都是改良4代以上的西門塔爾牛,客商多的時候,一天出售100來頭不成問題,年交易量能有1000多頭。”現在,白永海每年有200多萬元進賬,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

  小規模、大群體,通遼市大力扶持肉牛養殖專業鎮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場。全市飼養基礎母牛超萬頭蘇木鄉鎮達到51個,超千頭嘎查村達到470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達到741個。

  年年增收靠啥?良法良種,缺一不可!

  70年前,黃牛改良“火種”在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南巴嘎查的生產小隊燃起。

  “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就進行了規模性的人工配種。后來,冷配、冷凍精液這些詞兒都被大伙兒熟悉起來。”當了36年村黨支部書記、已是古稀之年的額日很白乙拉回憶起黃牛改良歷史,仍激動不已。經多年選育,通遼市育成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原類群)。

  在內蒙古科爾沁肉牛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場內,一頭頭“牛爸爸”雄赳赳氣昂昂。

  據介紹,這裡是國內13家西門塔爾牛育種核心場中規模最大、品系最全、制種供種能力最強的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2018年,該公司利用體外胚胎成功培育出7頭試管牛。現存欄優質種牛856頭,年可繁育推廣優質種牛300頭,胚胎3000枚。

  越來越多的“科爾沁芯”從通遼市走出來。目前,該市有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年生產凍精350萬支以上。在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基因選擇指數和肉牛選擇指數育種值評估中,全國前100名最好的種公牛通遼分別佔40頭和17頭,總數均位居全國第一名。

  好種出好牛,好草養好牛。培育優良牛種的同時,優質飼料登上“C位”。

  今年夏天,在科左后旗巴彥毛都蘇木莫麥嘎查的田野裡,一畦一畦的苜蓿隨風搖曳,蕩漾出一片綠意盎然。歷經秋霜冬寒,“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春天返青,又經歷幾個月的生長,莫麥嘎查近50畝集體經營種植的紫花苜蓿示范田迎來了豐收。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優質牧草,單產高、蛋白質含量高,對於牛羊等牲畜適口性好、上膘快,除了自種自收、喂養方便的優勢外,其營養價值也比一般牧草更高,能夠節省購買精飼料的成本。

  巴彥毛都蘇木,這個牛存欄達到3.4萬頭的蘇木,同時種植優質牧草面積達47100畝,預計年優質牧草產量5億斤左右,是通遼市“農牧互促、種養一體”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

  一棵草、一根玉米、一頭牛,清晰地演繹了引草入田、以草換肉的發展思路。目前,通遼市年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490萬畝以上,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70%以上的玉米秸稈通過養牛過腹轉化,全市飼草儲備總量達到2400萬噸以上。經多年實踐,“種植1畝青貯玉米,轉化2畝玉米秸稈,飼養1頭基礎母牛,年收入5000-10000元”的養殖模式讓許多農牧民從牛產業鏈中分得“紅利”。

  一切圍繞牛產業發展,一切服務牛產業發展。目前,通遼市肉牛種質資源、品種改良、養殖規模、交易數量、品牌價值均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2017年被命名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科爾沁牛”區域公用品牌全國排名由2019年的50位之后,上升到2021年的第20位,品牌價值達到261.8億元。同時,“科爾沁牛”已注冊地理標識,“科爾沁肥牛”已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識注冊。

  傳統奶食品的新“升級”裡,蘊藏著新生機。

  在內蒙古瑪拉沁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安牧態”的奶制品工廠體驗店裡,飄著乳香的各式奶制品擺滿了車間展廳,綠色、純正的傳統純手工奶食品在創新的“加持”下,“顏值”和口感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

  “咱們這裡的牛是奶肉兼用的品種,產的鮮奶更適合做奶食品,口感上奶味兒更足。”公司總經理烏雲娜說,企業日加工鮮奶量達到3000多斤,在傳統奶制品的基礎上研制特色新產品,提升奶食品口感和“顏值”。同時,通過開設品牌體驗店、線上線下銷售等舉措,讓傳統奶食品從地方土特產品變身網紅食品,走向全國各地。

  舞動“牛鏈條”,下好產業棋。從生產到消費,從牧場到車間,從線下到線上,從粗放型到養殖專業化、生產標准化、經營產業化、銷售品牌化,產業鏈上下游高質量融通發展,推動肉牛產業強起來。(記者 許曉嵐 郭洪申 韓雪茹 帥政 薛來)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