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41萬畝 處置閑置土地5.76萬畝
自然資源廳將消化處置結果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挂鉤

記者從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9月27日,全區批而未供土地消化面積完成5.41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53.04%﹔全區閑置土地處置面積5.76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已有9個盟市完成年度任務。
為將大起底工作做實做細,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從源頭上找成因,從機制上謀舉措,將批而未供成因初步分為8類,將閑置土地成因初步分為5類,要求盟市對照清單逐宗確認成因,有針對性地制訂處置方案。同時,對全區處置台賬進一步細化,明確了2022年8月至12月工作推進計劃和每月批而未供、閑置土地的消化處置量,並將消化處置結果實時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挂鉤,對完成任務較好的盟市給予下一年度計劃指標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盟市核減計劃指標,必要時採取限批的手段,全力推進大起底工作的有效落實。
據悉,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還建立了“周調度,月通報”制度,每周二都會通過自然資源部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系統調度全區各地批而未供、閑置土地的消化處置量,根據監測數據對工作推進緩慢、問題突出的盟市下發通報,督促各盟市加快批而未供、閑置土地消化處置工作的落實。
記者在9月22日下發的《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關於2022年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大起底工作進展情況的通報》中看到,除了匯總各地消化處置量外,自然資源廳還明確了批而未供土地消化“供應為主,供撤結合”的工作原則,強調要將批准時間長、供應難度大的批而未供土地優先消化,短期內確實無法供應的項目,應積極主動向自治區申請調整撤銷,核減批而未供基數。
為了全面調度、直觀顯示批而未供、閑置土地的具體情況,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已申請開發建設“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市場監測分析系統”,屆時將實現數據同步更新,滿足與其他系統平台之間的數據調取使用,與各盟市、旗縣實現數據共享,真正將自治區土地審批、供應數據存起來、管起來、用起來,為土地資源全鏈條監督管理提供支撐。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處處長姜月飛表示,下一步,自然資源廳將以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線,以實施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大起底消化處置為抓手,加強跟蹤督導,壓實主體責任,指導地方精准分析批而未供土地成因,按照“一地一策”的原則,加大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力度,喚醒“沉睡資源”。(記者 崔楠 宋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